过分关注别人田地里的稻谷,自己的田地反会荒芜。只有盯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用心积累,才可以走出自己的滋味和乐趣。很多时候,月有月的明亮,星有星的璀璨,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专心提高自己。
Photo by Kira auf der Heide on Unsplash
过分关注别人田地里的稻谷,自己的田地反会荒芜。只有盯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用心积累,才可以走出自己的滋味和乐趣。很多时候,月有月的明亮,星有星的璀璨,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专心提高自己。
Photo by Kira auf der Heide on Unsplash
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元音老人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佛者,乃觉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元音老人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元音老人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道证法师讲述念佛人体验佛力,就如游泳者体验水的浮力一样。末学承受大众深思,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呈奉供养,只有说说自己病中屡屡失败的一些经验,也许有人在漫漫长夜独自流泪时会用得到吧?初病倒时,因为觉得不大声念佛实在心里听不明白,体力越差注意力越难集中,站着摇摇幌幌,走路跌跌撞撞,躺着昏..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把这个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就煮好了,我们那个院长他又很坚持,要我们十一点十五分才吃饭(台中南普陀佛学院一律..
一个人能够帮助别人,想对社会有意义,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当我们诚心诚意地做了一些善事以后,人们就会说我们是好人,是个慈善家,对社会贡献很大。人们会赞美我们的付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来自外在的赞美,这种外在的赞美使我们体现出了自己的个人威望和他人对我们的尊..
刘素云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人来到世上,随着自己的长大,耳闻目睹父母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黑变白发,动作从敏捷变缓慢,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缺乏关心和赡养..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有人询问恩师法语中为什么心量能大能小,是怎样的一回事,再次公开一则佛教公案故事,细心参悟,自然了知,心的大小,善恶,都在于一个人自我的抉择,是选择行善布施,还是作恶害人?是选择包容万物,还是选择嫌恶他人,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故而是佛是魔皆自作。【缘聚..
1980年讲于美国万佛圣城戒律,其功用在止恶防非。防非,是防三业之非;止恶,是止三业之恶。恶,世人称之为鬼,在佛教里又叫魔。譬如,好抽鸦片的,叫鸦片鬼,好赌钱的,叫赌鬼;沾住这一个鬼字,他是鬼当了家,自己做不了主了。人要是有一个鬼,自己就不能做主了,这叫他胜处;佛教的戒律也是这样,如..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总有个幻想出现在头脑中:学上两年,我得牛成什么样啊。后来呢?后来就跟我的人生一样..
亲鸾圣人曰: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烦恼具足的凡夫,贪得无厌,或嗔或暴,从早到晚牢骚满腹,此种凡夫所思所为,全部是谎言。这个世上,商界、政界、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变。身处激烈动荡的世道,预卜明天何其难。如此世间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没有可信的。..
大安法师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天物,是最损福报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面子,有些人一请客就点很多很多菜,实际上又吃不了多少,结果最后都浪费了。在外就餐时,如果菜吃不完,就应该把它打包带..
◎ 明 憨 佛法讲因缘,一切事情的成功、发展,内靠福德,外靠因缘。福德是靠我们持戒、向善来慢慢修的,是修出来的结果,相当于我们人格的感召力,人格的魅力。因缘,就得来结善缘,就要积极主动去做善事。做善事,不要拖延。末法时期,我们善缘少,恶缘多,造恶易,行善难。凡夫众生,一念善心,很不..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 净 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陀的出世也知道不能改变我们,但是佛陀可以影响我们,讲一些道理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把这一件事释怀。所以放下的前面,还要看得破,就放得下。所以之前这一件事情我们有没..
谨是一种态度,要落实在言语、行为当中,要求谨言慎行。假如言语不谨慎,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在团体里搞是非人我,很可能把团体破坏了。所谓言多必失,讲话不可以滔滔不绝,因为还没有思考清楚就说出去,说了就收不回来了。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易经》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禅意的空间,肯定是自然的,充满自然的气息,必定是具足禅境的。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是最好的、最舒适的感觉!也只能在一起,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才会产生如此奇妙、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体验结果。自然与天然之间又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呢,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了。我更愿意说的是,我们生活在..
初地以前的菩萨生死,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圣位菩萨的生死,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的,能够自由作主的。所以菩萨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现,虽是菩萨,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态出现,教化有缘的众生..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钱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古大德曾说,人分三种:下等者,见别..
◎ 定 弘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这是我们也见到的。有的人确实家财万贯,可是一毛不拔,非常的悭吝,见到贫穷的人不肯布施,甚至见到人有苦难,也不舍得去捐助,从来不愿意做慈善的事情。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有钱只留给自己用,花在别人身上,自己就觉得很痛,反而有一些贫穷的人,没有什么家产..
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你的人生,人生就会善待你;同样,你内心深处敷衍了事,满不在乎,表面看起来好悠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福报就在敷衍了事中,慢慢溜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清朝的纪晓岚记载了一个公案。他认识的一个人,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书生文才..
道证法师持名功夫之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持名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佛的能力是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道一根毫毛,所以我们对于佛的能力和功德的真实状况,是不能充分了解,这只有佛和佛能够究尽。但是,我们可以用..
专门教育自己僧教育家,终生致力于自身教育。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根本的修行心得。问:既然为僧,就应当利益一切众生,并教化一切众生,此乃佛陀之教导,法师为何专门教育自己呢?答:专门把自己教育好,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在教化一切众生。否则,教育不好自己,却去教育别人..
明 海我常常讲,修行,很重要的是学习让自己更勇敢、更有勇气。有勇气不是让你去跟人家吵架或打架,而是当困难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能有勇气直面它。当你五蕴炽盛、烦恼丛生的时候,你能诚实勇敢的看见它。说似容易,很多人却都选择了逃避,因为逃避比面对容易。比方说,有一件麻烦事出现了,很多人第..
常见有人徘徊于佛教大门之前,犹豫不决,欲受皈依,始终不敢跨上这一步,欲永绝佛缘,却又难断对佛一片向往之心。踌躇犹豫,内心不宁。对此类人,我往往力劝其皈依。因皈依乃学佛第一步,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第一步,后面的路很难走长远。又,人一旦皈依,内心立即油然产生一..
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圣 严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地从困扰的..
梦参老法师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就是宿世因缘。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