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修法的时候,会有一些觉受,或者看见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景象,于是就贪着这些,到处跟人讲述、宣扬。但是,若是发心不到位的话,这都是增加分别念的一种因素。所以,不要到处去说这些。还有的人听别人说“我看见光了,看见佛了”,自己心里就着急了:“我怎么看不见呢?”要见佛、见菩萨、见光,就要见自性的佛,自性的菩萨,自性的光,那才是真正的,其他的都是假像,不要去分别、执着。
有的人修法的时候,会有一些觉受,或者看见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景象,于是就贪着这些,到处跟人讲述、宣扬。但是,若是发心不到位的话,这都是增加分别念的一种因素。所以,不要到处去说这些。还有的人听别人说“我看见光了,看见佛了”,自己心里就着急了:“我怎么看不见呢?”要见佛、见菩萨、见光,就要见自性的佛,自性的菩萨,自性的光,那才是真正的,其他的都是假像,不要去分别、执着。
【十地】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之第四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思净。居钱唐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必先静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
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
慧安。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諠。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
善胄。博野人。勤笃净业。常见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告众曰。佛光照我所愿无失。言讫而亡 。
僧藏。西河人。夏月在草间喂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于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
佛光大师。讳志德。号云岩。东昌人。十二受经于海闻和尚。习慈恩宗旨于法照禧公。尽得其蕴。至元间。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唯什金刚等疏。特赐佛光大师之号。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立誓无犯。遇岁俭煮糜粥。以食饿殍数万人。居天禧三十余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过午不食。..
佛光道悟禅师。俗姓冠氏。陕右兰州(金国)人。生而有齿。年十六自欲出家。父母不听。乃不食数日许之祝发。后二年自临洮归于弯子店宿。夜梦梵僧唤觉。适闻马嘶。豁然大悟。归家喜不自胜。吟唱云。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一个。告其母曰。我拾得一物。其母于囊橐中寻索不见。问是何物。师曰。我自无始..
释解脱。姓邢。台山夹川人。七岁出家。依投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禅思。远近访法无师不诣。复住五台县照果寺。隐五台南佛光山寺四十余年。今犹故堂十余见在。山如佛光华彩甚盛。至夏大发昱人眼口。其侧不远有清凉山。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处之地也。有高行沙门曜者。年百六岁。自云。我年五十时。与解脱上..
洛京佛光如满禅师,﹝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
[出净土十疑论]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僧之心。而不退转也。善友同居..
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大唐开元释教录云。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因号佛光王。即受三归。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僧仍请奘法师为王剃发。
《敕修清规·祈祷》云:“维那和会堂司行者,报众挂祈祷牌。”梦窗《梦中问答》云:“弘安年中,有蒙古来寇之流言。时法光寺禅门时宗无惊懆色,但日日请建长长老佛光禅师及诸宿达法谈而已。其奇特事业,具载佛光普说中。其后创立圆觉寺,大兴禅宗,蒙古不复来寇。父子保世清平,临终亦自在矣。尔后子孙..
亦名:燃灯法子题:续佛光明昼不得灭、息灯、羁、供佛灯、长明灯、难陀女供佛灯不灭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僧祇,然灯法者,不得卒持入房,应唱言:‘诸大德,灯欲入。’乃至灭灯亦尔,先以手遮语之;不听用口吹,手扇衣扇,当羁折头焦去,油多得竟夕。一一如三十五卷中。五百问云,续佛光明,昼不得灭..
过去诸法不应追念。未来诸法亦不希求。现在诸法勿生染着。如是行者名真解脱。
人为什么要修行?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器,需要经过火烧日晒,时间越久,越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念佛,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自利利他,受到社会的尊重。依时间、环境、..
壹《养生延命论》《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昭示天下戒恶行善。执行天道,诚守人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最贵,灵者人也,性本合天道;贵者,生命能修至长生。生命长短非自然亦非命中注定。《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目前,就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而言..
很多人对于佛教净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为艰,知道,但是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还不是恳切心,还是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的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就不能跟佛感通。注意至诚恳切,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佗佛”,时时刻刻..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就说: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真正能养人的,就是手边能常吃的这些最普通最便宜的东西!道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高粱、小麦、小米、大米、黑豆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
钟茂森: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怎样保持长远心? 这个长远心是真心,是要有真正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这分心。常常可以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看人家是怎么样发长远心的。遇到多少的磨难,多少艰难困苦,都没有退心,这是真的,他不是虚的、假的。这个心要是发得不真,一遇到环境的考验,他就退心,他..
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烦恼也罢,困难也罢,都是自己心里面的感受。假如一匹骏马从小就被拴马桩拴着,即使有一天它长大了,稍稍一挣,就可能挣脱那桎梏,但它不一定会去尝试,因为它很难摆脱自己心中的拴马桩。许多时候,我们其实只是被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所束缚。明心见性..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有时候我们都对它无可奈何,它非常狡猾,非常有能耐,就像孙悟空孙猴子,一下子大闹天宫,一下子到地府里面搅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第六识常常跑啊,大家想一想自己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念兹在兹?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念念念,这个念头就跑了,还..
发了“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之心,怎样去圆满,去落实? 莲池大师在西方发愿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这句话告诉我们,为自己与法界众生“求无上菩提道果”这个心要圆满,唯有在因地上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专心”就是一门深入;“持念”,受持不..
我们要净除罪障,就要依靠佛菩萨的教言、加持。为什么要如此急迫地向佛菩萨请求净除自己的罪业?因为死亡是无常的,生命是无常的,怕死亡在这些罪业还没有忏除、清净之前就到来。我们为什么不精进呢?主要是对无常没有真正的认识,对无常没有生起正见。我们在寿命无常里讲过,那些旧噶当派的格西们主要讲..
在家乡容易引起一些烦恼:对亲朋好友的贪着、贪恋,对仇敌的怨恨;要做的琐事多,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无法遣除心灵上的无明愚痴,不知道取舍善恶,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最好离开故乡,离开这些恶缘。现在有些人有这个条件,但是很多人还没有了缘了债,暂时不能离开家乡。怎么办?你可以留在家乡,..
壹要说治疗失眠,中医从来不乏经典方剂,比如说《黄帝内经》记载的半夏秫米汤,还比如《万病回春》中的天王补心丹,还比如出自《体仁汇编》的柏子养心丸。这些都是治疗失眠的经典良方,只要运用得当,自然是药到病除。然而,大自然就是很神奇,有一味中药就是安眠良药,尤其是对于失眠,堪称圣药。这味..
如何摆脱命运控制?培养正确观念,树立坚定信仰,广结良善人缘,严持清净戒律,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制,且能自由自在调御命运。信仰可以改变命运,持戒可以改变命运。(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