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修法的时候,会有一些觉受,或者看见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景象,于是就贪着这些,到处跟人讲述、宣扬。但是,若是发心不到位的话,这都是增加分别念的一种因素。所以,不要到处去说这些。还有的人听别人说“我看见光了,看见佛了”,自己心里就着急了:“我怎么看不见呢?”要见佛、见菩萨、见光,就要见自性的佛,自性的菩萨,自性的光,那才是真正的,其他的都是假像,不要去分别、执着。
有的人修法的时候,会有一些觉受,或者看见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景象,于是就贪着这些,到处跟人讲述、宣扬。但是,若是发心不到位的话,这都是增加分别念的一种因素。所以,不要到处去说这些。还有的人听别人说“我看见光了,看见佛了”,自己心里就着急了:“我怎么看不见呢?”要见佛、见菩萨、见光,就要见自性的佛,自性的菩萨,自性的光,那才是真正的,其他的都是假像,不要去分别、执着。
【十地】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之第四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思净。居钱唐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必先静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
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
慧安。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諠。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
善胄。博野人。勤笃净业。常见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告众曰。佛光照我所愿无失。言讫而亡 。
僧藏。西河人。夏月在草间喂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于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
佛光大师。讳志德。号云岩。东昌人。十二受经于海闻和尚。习慈恩宗旨于法照禧公。尽得其蕴。至元间。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唯什金刚等疏。特赐佛光大师之号。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立誓无犯。遇岁俭煮糜粥。以食饿殍数万人。居天禧三十余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过午不食。..
佛光道悟禅师。俗姓冠氏。陕右兰州(金国)人。生而有齿。年十六自欲出家。父母不听。乃不食数日许之祝发。后二年自临洮归于弯子店宿。夜梦梵僧唤觉。适闻马嘶。豁然大悟。归家喜不自胜。吟唱云。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一个。告其母曰。我拾得一物。其母于囊橐中寻索不见。问是何物。师曰。我自无始..
释解脱。姓邢。台山夹川人。七岁出家。依投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禅思。远近访法无师不诣。复住五台县照果寺。隐五台南佛光山寺四十余年。今犹故堂十余见在。山如佛光华彩甚盛。至夏大发昱人眼口。其侧不远有清凉山。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处之地也。有高行沙门曜者。年百六岁。自云。我年五十时。与解脱上..
洛京佛光如满禅师,﹝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
[出净土十疑论]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僧之心。而不退转也。善友同居..
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大唐开元释教录云。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因号佛光王。即受三归。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僧仍请奘法师为王剃发。
《敕修清规·祈祷》云:“维那和会堂司行者,报众挂祈祷牌。”梦窗《梦中问答》云:“弘安年中,有蒙古来寇之流言。时法光寺禅门时宗无惊懆色,但日日请建长长老佛光禅师及诸宿达法谈而已。其奇特事业,具载佛光普说中。其后创立圆觉寺,大兴禅宗,蒙古不复来寇。父子保世清平,临终亦自在矣。尔后子孙..
亦名:燃灯法子题:续佛光明昼不得灭、息灯、羁、供佛灯、长明灯、难陀女供佛灯不灭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僧祇,然灯法者,不得卒持入房,应唱言:‘诸大德,灯欲入。’乃至灭灯亦尔,先以手遮语之;不听用口吹,手扇衣扇,当羁折头焦去,油多得竟夕。一一如三十五卷中。五百问云,续佛光明,昼不得灭..
(一)佛之通号。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应供,梵语 arhat,音译阿罗诃,通于三乘。故为与声闻、缘觉之应供区别,特称佛乘之应供为大应供。 (二)阿弥陀三十七号之一。盖取诸佛之通号,而为弥陀之别号,以弥陀独能满足救济一切众生,使之平等之故。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上):“..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一众生做每个众生的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旁生界母亲关心孩子,孩子无误认识母亲等现..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我们修道能够契合实际在生活中相得益彰的时候,那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很多学佛的在家人和出家人,也听到过这话:三心不留,滴水难消,就是三心不可得。关键是这些道理,你要不要去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你做,又怎么去做?做到哪个程度?这个通通都有一个规范性的东西,我们可以..
行为平坦的道路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完成之后,对于国内南北交通的营运,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今天..
各位护法居士:今天能有缘和诸位聚在一处,谈论佛法,内心感到非常兴奋!我现在要讲的题目是:如何医治人生的大病?当诸位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人生的大病,就是所谓心痛、头痛等等的大病,其实这只能算作身体上的小病,而不能看做是人生的大病。有人以为人生的大病就是吃饭喝茶睡觉,因为不..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二讲昨天我们讲的那些,是从一个界限面去向另一个界限面的非常现实的东西,我们修学佛法关健所在。我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就是要有实质性的一种效用。什么叫实质性的效用呢?就是说,因为佛法的真理,他就象一部性能非常优越的一部车。这部车子呢,性能绝对是顶极,无论是从他的工艺..
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我们现在所居的生活世界、空间,它都叫做现象界的生命,何为现象呢?有比较具体的形象存在,包括生灭,开始和终了,都有它的形象存在,所以称作现象界的生命状态,那我们现象界的生命状态,它不是法身,称为业报之身。那到底什么是业报之身?所谓的业报身,就是你的习惯的思想和行..
我们在放生时,想着这一切众生都皈依佛法僧,最后都成就佛果,然后在众生中唱颂六字真言等各大菩萨的名号,让众生能听闻佛菩萨的圣号,为它们种下解脱的种子,再加上甘露丸的力量,以后它们都不会转世到恶趣中。如果能把鸟之类的买回来,可以自己养着直到自然死亡,这样的功德是最大的。做完放生之后再..
香酥腰花【材料】:香菇15朵A料:玉粉牙签 B料:姜丝九层塔砂糖 酱油味素香油【作法】:1.香菇泡软去头,水挤乾,用刀切内十字形用牙签固定形体再沾玉米粉 (不可太多)第一次连牙签炸定形,然后把牙签拿掉再炸第二次备用。2.锅热倒入1匙油将材料B,顺序倒入,加水少许用小火慢慢熬成黏性。..
《大般涅槃经》也许大家没有研究过,听起来有一点吃力,现在我们用大家听得懂的名词来诠释涅槃的意境。刚刚讲的,我不属于这个世间,我们现在来讲什么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用现在的名词,你要牢牢地记住:一、绝对的独立;二、绝对的平等;三、绝对的自由。再加二个字就更清楚了,真正的我,心灵绝..
真正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阿姜查禅师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体欠安,所以来山上呼吸点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也无法如往常般接待他们,因声音沙哑,气息奄奄。大家现在还能看见这身体坐在这里,也算是种福份,很快就会看不见了。气将尽,声将息,它们会如其他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般,随着其他支撑的元..
◎ 张德芬当清风完美的一天,风帆就是要张开。美丽在全世界绽放。今天就是这样一天。我的眼睛就像太阳,做出许诺;许诺着生命会拥抱每个晨朝。活生生的心给予着我们,恰如那光明天界的照耀,心与天界一同,以极大的温柔,爱抚着大地。这是一股可以进入心灵的清风。我知道,这爱弹奏着腰鼓。哦,许多手..
六和敬我们怎样才能尽量做到?黄念祖老居士问:在团体中大家修六和敬,六和有事和、理和,这六和敬我们怎样才能尽量做到?黄念祖答:这六和主要是出家人的事情,所谓和合众,住在一个庙里头。所以破和合众是五逆,五逆十恶。大家很好地在修行,你来挑拨离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某个法师在骂你。他..
众生以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佛经上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形态各异,而同样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乐的一条条性命。轮回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上至天界,下到地狱,以及这之间的阿修罗、人、旁生、饿鬼,没有谁不希望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最大..
林清玄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院,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院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