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烦恼痛苦迷惑的惑业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脱,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是魔境。你要贪着于它,你就着魔了。看起来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经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说你着魔了。
相关推荐

他得知自己仅剩七天寿命,因;怕死而精进修行,终得圣果
晋美彭措法王 传讲索达吉堪布 译一时,佛在王舍城。城中一施主生下一个浑身黝黑的孩子,夫妇为之举行了贺生仪式,取名黑者,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黑者如海莲般很快长大,学习并精通了世间的十八种学问。其父是教授五百婆罗门咒术的大师,年迈体衰之时虑及自己不堪再任教授之职,希望已得自己..

雪漠:出离是解脱的渴望
雪漠:出离是解脱的渴望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既然不再迷恋世上所有的东西,就一定要冲出红尘的羁绊,冲出红尘的火狱。逃出去,证得自由之身,再也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可见,有了出离心,才会上求佛道,才会真正地寻求解脱。因此,经典中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根本”。那么,什..

真圆法师:祥和地学佛 智慧地修行
祥和地学佛 智慧地修行真圆阿阇黎人类需要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因而呼唤一个和平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源自祥和的心灵.心灵祥和,才有和谐的家庭,才有和平的家园、和平的社区、和平的城市、和平的邦国!我们学佛不是空究佛理,理空不等于心空,推求佛理而不身体力行,如此冀求佛道,何异于缘木求鱼。成佛必须..

觉真法师: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

宣化上人:修行千万不要贪快!
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学教、持律、参禅,都不要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种贪心,有了贪心就障碍智慧灵感与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是没有贪心,灵感智慧也无贪心。贪心就好像一面镜子上,积了尘土。所以这一点,用功的人要切记明白,不贪多、不贪便宜。没有贪心就能放下,得自在解脱。得自..

真修行人,磕头是第一;虚云老和尚和宣化上人是从磕头开始修行的!
真修行人,应该了知磕头的重要性!看看虚云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等等近代高僧,都是从磕头起步的。礼敬诸佛,应该如何礼敬?五体投地的大礼拜也。嘴巴说礼敬,不够。双手拜拜,也不够。唯有五体投地大礼拜,才可表达真诚之意啊。忏悔业障,应该如何忏悔?说声对不起,不够啊。跪下去请求原谅,好点。唯有五体..

首愚法师:修行人的手眼
首愚法师:修行人的手眼 关于禅宗大家都可以说耳熟能详,其中最常听得到的是所谓的“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多吸引人啊!那什么是明心?什么是见性呢?所谓明心,是明白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来是什么?本空。你要见到空才算明了心。所谓见性,是见到生命的缘起。缘起是什么?无尽法界。你要见到..

静修营中学会的修行方法
静修营中学会的修行方法参加完静修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心里仍然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感恩师兄们对分享的期待,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回味,同时,也以此分享来供养师兄们。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作为佛法修行的核心要素,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在近一年的同喜班修学中,导师无论是站..

邪淫难成世间利益
邪YIN难成世间利益1、断绝学业功名:《赞戒论》中说:“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却日见衰损”。邪淫最损阴德、福报。好比数十年辛苦的基业,一把大火就可毁于一旦。“邪淫”大火危害更甚于此——纵有须弥山王大甚至浩如虚空般的福报,淫心一起,福报就如同飞泄直下的瀑布一般,片刻消耗殆尽。正在..

大安法师:信是世间最稀缺的资源
净土往生法门的宗旨就是信愿行,我们一定要在信愿行三个字上下功夫。首先谈信,什么叫信?信的内涵很深广,在《华严经》讲十信位,那是开根本智的条件。以文殊师利菩萨来表十信位,文殊是开根本智的人。信心之藏,无限深广。信心之藏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成佛了。所以这个“信”是非常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修行」这样的字眼,不管是已经学佛、正在学佛,或还未学佛的人,都多多少少听到过的。就是基督教、儒教,或一般人,也都会意识到修行这一回事。比如基督教,认为对上帝虔诚的祈祷赞叹,便是修行;儒教以孝悌忠恕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即使是世间人,也用书法、绘画、听音乐来陶冶性情,甚至..

梦参老和尚:为什么这个世间常看到好人不得好报?
因果是互相随顺,因随果,果随因,因又生果,果又生因,性空缘起,因果毫无杂乱,做善必有善报,做恶必有恶报。但是什么时候成熟,这就不同了,哪个先成熟了,哪个就先结果。讲个故事来说明,先因后果或后因先果。因果错综复杂,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生,如果有神通看到十生、百生,乃至更长,看到过去现..

首愚法师:这条从轻松走到解脱的准提路
你准提咒若能以金刚念诵的方式,念到运转顺畅,低沉回荡,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无比空灵,愈来愈能跟佛法相应。佛法讲起来虽然很高深奥妙,但你若能以先得身心的轻松,解除令人紧张的压力,那就拿到了一块敲开佛法大门的敲门砖了。问题是,大多数人求放松的效果都不免流于表面,放松不了多久便又因自己根深蒂固的..

慈法法师: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这一点我感觉昙鸾法师讲的特别细腻,就是反复地提示大家。“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提醒我们凡夫心的一个障碍,凡夫的心有知,他就执著了,就遮盖了..

惟传法师:修行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自净其意?
修行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自净其意?(2011.01.02厦门)答:佛教,不管任何宗派,来到没有宗派之分的佛教的核心,修行的总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核心在于自净其意,修行核心就在于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净化我们的心、意,净化我们的心镜。所以要知道,你透过不管任何法门,如果你有透过这些法门,然后来让自..

惟传法师:修行中产生自卑心理或负面情绪怎么办?
在修行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脸黑,请问这样长久以往会增加自己的自卑心理或负面情绪吗?(2010.09.24章华寺)答:你们认为会不会?(不会)会不会?不会!为什么不会?对,看不到,问题就很大,你会继续在忧悲恼苦的世界里面,在苦海里面。当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问题,就像说,我们看到我们电脑里面有病毒,那你说我看到我的病..

成峰法师:以智慧拔除世间的苦难——《普门品》一滴
以智慧拔除世间的苦难《普门品》一滴成峰《普门品》简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先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后期,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所以它被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救度。长行部分叙述无尽义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

忏云法师:为啥精进学佛修行反而还会生病呢?
我在信佛,以至于出家之间,都很愿意听暮鼓晨钟。在二十三年前,我忽然间,听说母亲故去的消息,我无限地感伤、悲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此恩此德今生再不能报了,想起来无限地愁怅,不能最后尽自己的心,给母亲养老、给母亲送终,遗憾终身啊!这时候我就托人铸钟,铸好了,我就..

宣化上人:修行人的孝道
今天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还是不应该孝顺父母?」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不应该孝顺父母。我相信任何人听过这句话,一定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话。你所知道的是人人应该孝顺父母,没有听过人说不应该尽孝道这句话,所..

静波法师:不面对,如何有机会?面对而不能自拔又如何解脱?
因为惯性,人性不这么看很难!他的眼睛有色盲,看见东西就是这样的颜色;去告诉他不是那种颜色,他会跟你争执起来!因为他带的眼镜就是红色的,所以他看你就是红色的;我带的是绿色的,所以我看你就是绿色的,然后两个人就自以为是地顽强辩论,试图说服对方直到有一天,把眼镜摘下来后才发现,这实在是..

静波法师:世俗谛是世间的游戏规则
世俗谛是世间的游戏规则。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年轻;你六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八十岁的人而言,你又显得..

静波法师:修行四念处观
所以修行四念处观,虽为次第禅法,却已经完全不同于外道所修的四禅八定了。因为它已经是出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就是即相离相,即入世修出世。这就像: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我们发现:在《维摩诘经》里面,天女散花,花散下来之后,落到那些罗汉身上,他们怎么弄都弄不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持戒..

这样的修行人,诸佛菩萨会在暗中护持!
这样的修行人,诸佛菩萨会在暗中护持!很多修行人会发现,怎么自己这两年突然的运气不顺了,怎么老破财啊。以前很好赚钱的,现在很难赚钱。甚至负债累累,而越是急着赚钱还债,就越是破财,债务越来越重。有的人,念佛。发现运气好了,财运顺利了,很欢喜。而有的人,则相反,越是修行,财运反而越背,..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三)为什么要念佛?
修行精华(三)为什么要念佛?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与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是关心子女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三十七)切莫误会分别心
修行精华(三十七)切莫误会分别心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十九)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修行精华(十九)学佛最重要在那里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三十五)佛教的平等观
修行精华(三十五)佛教的平等观世间所谓平等的意义,是狭小的,枝末的,仅仅只讲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讲究彻底的平等,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义说,这不过是假相的..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四十五)看破,放下
修行精华(四十五)看破,放下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云: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我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为生命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四十)破无因论的迷执
修行精华(四十)破无因论的迷执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我......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语了。所谓偶然就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某人无缘无故突然大叫他无缘无故对著我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是无因论的迷执。..

智海法师:听了通途法门修行,感到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念佛人要修五停心观?
智海法师答:念佛的人有不同方法。其实,五停心观可以从通途教理上来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来修。比如我们嗔恨心重,可以念佛对治,那是不是五停心观呢?也是。包括我们贪心重的时候,我们以念阿弥陀佛来对治,看看我们贪的境界能够超得过西方极乐世界吗?要贪世间果报,不如贪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