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教经典,同时也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其内容是佛弟子,把佛陀曾经说过的四十二句话,总结起来,构成一本经书。所以对所有的佛弟子都是非常殊胜的佛经,值得所有佛弟子去学习。
此书由迦叶魔腾,和竺法兰,二人记载,翻译,流入东土。在经书人家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沙门,什么是比丘,离开家人,辞别故土,认识心的本源,解无为法,就叫沙门或者叫佛门。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东西弄不懂,或者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四十二章经中有答案,我们若是修行的话一定要认真恭敬。
四十二章经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教经典,同时也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其内容是佛弟子,把佛陀曾经说过的四十二句话,总结起来,构成一本经书。所以对所有的佛弟子都是非常殊胜的佛经,值得所有佛弟子去学习。
此书由迦叶魔腾,和竺法兰,二人记载,翻译,流入东土。在经书人家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沙门,什么是比丘,离开家人,辞别故土,认识心的本源,解无为法,就叫沙门或者叫佛门。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东西弄不懂,或者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四十二章经中有答案,我们若是修行的话一定要认真恭敬。
答温州妙果寺达照法师达照仁者:你现在既已到佛学院读书,就全心全意地学习吧,等你学成毕业后,再集中心力,精勤修法。你现在既功课很紧,无暇修法,假如因无暇修法而心神不安,又不抓紧功课,好好读书,弄得两败俱伤,白费光阴,岂不可惜!国家大事,非你力所能转,现在只有好好读书,别的什么也不要管,大凡心地纯正..
明海法师今天早上,我讲几点关于早晚课的基本知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怎么样做早晚课以及早晚课的内容。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体验来领会。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
1、什么叫放生?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即将被捕杀,惊恐失措,命在旦夕之间,发慈悲心,出资赎其生命,放使逍遥,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善良行为。深层次含义上亦有斩断自性之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牢笼之意。2、放生有无历史?答:有。以前,古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新鲜..
1、什么叫放生?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即将被捕杀,惊恐失措,命在旦夕之间,发慈悲心,出资赎其生命,放使逍遥,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善良行为。深层次含义上亦有斩断自性之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牢笼之意。2、放生有无历史?答:有。以前,古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
第九讲大家晚上好,希望大家把这部《金刚经》听明白,然后自己在私下里去悟更深层的道理。因为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悟出来的东西是也不一样,我只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你们能悟出更深的道理,不但自己受到无穷的益处,还能给同行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大家分享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性。因为你在每一次给..
大日经疏讲解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大毘盧寺2011年3月4日第19集请和掌南无大悲毘盧遮那佛(3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 p0658 显扬六卷十四页云: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无所能为故,二、不现见故。云何无所能为?谓诸天神,不能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此诸天神,或无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无慈悲故,或有障碍故。如是一切,非真归处。谓无能..
【住持】 p0659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住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住定】 p0659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
【住处障】 p0660 瑜伽二十卷二十一页云: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若不安静..
【住舍念正知】 p0662 显扬二卷六页云: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
【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 p0669 瑜伽四十四卷七页云:当知菩萨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穿。二者、多闻。觉慧成就。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五者..
【成就六法必不能得远尘离垢】 p0669 大毗婆沙论五卷十三页云:如世尊说:若有一类、成就六法;于现法中,必不能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云何六法?一、不乐闻法。二、虽闻说法;而不嘱耳。三、虽嘱耳听,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于未证善法,不勤求证。五、于已证善法,不勤守护。六、不成就..
【成就业障与成就习气障四句分别】 p0669 瑜伽六十四卷十三页云:问:若成就业障,亦成就习气障耶?设成就习气障;亦成就业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业障,非习气障。谓如有一、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不作不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成就习气障,..
【邪见】 p0670 瑜伽八卷三页云: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云何邪见?谓起诽谤欲乐,起染污心,若于起诽谤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页云:邪见者:一切倒见..
又作本明。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上):“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p1226
(1284~1357)元代临济宗僧。越州(浙江绍兴)萧山人,俗姓董。号千岩。字无明。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尝于武林山灵芝寺学戒律,后谒中峰明本禅师。初于无明寺弘法,后迁住圣寿寺,蒙赐“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等号。至正十七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六。遗有..
退治元品无明者。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无明中第四十二品之无明。欲断元品无明,有等觉智断、妙觉智断二说。等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障妙觉极位,故为显现妙觉智,应以等觉智断之;妙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其力强大,非因位之智所能断,故须以妙觉果智断之。前者乃断惑入位之次第..
(?~817)唐代僧。又称元皓。吴门人,俗姓秦。字广成。幼依晋陵灵山寺慧日禅师披剃,住龙兴寺。未久,从荆溪湛然受法华止观之法,宴居山林,凝心三昧。后住开元寺,注解大涅槃经。于元和十二年示寂。门人中较著者有智净、仲义、子瑜、道如、仲良等。[佛祖统纪卷十、释门正统卷二、禅门正统卷二、宋..
谓元初之祖。即开宗立派之祖师。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大五二·二上):“佛乃道德之元祖。”又宗镜录序(大四八·四一六中):“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是称佛为元祖。在日本,对净土宗开祖源空及日莲等,皆有元祖之称。 p1227 ..
指六大。古代佛教将构成一切万法存在之元素,立为六种,称为六大(含广大之意)。即:地(梵 prthivī)、水(梵ap)、火(梵tejas)、风(梵 vāyu)、空(梵 ākā?a)、识(梵 vijāna)。其中,地、水、火、风之四大具有形成一切万物之作用,空大则具有使已形成之万物成为空虚之作用。地、水、火、..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诵观音。贞观(627~649)年间游学京邑,感一异鹿,抚而驯伏,遂豢养之。常乘此鹿,以三论之文荷之于背,装饰诡异。帝闻之,诏入安国寺讲三论,遂造疏解中观之理,别撰玄枢两卷,后不知其所终。[宋高僧传卷四] p1227 ..
“外凡”之对称。为见道以前阶位之一。修行佛道而未证见正理者,称为凡夫,其对正理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内凡,未发相似之智解者称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贤位为外凡,而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以十信伏忍位为外凡,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为内凡。..
又作内五事。为难提释经所载五种发自内心之法。即:(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于如来之法,应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若有不信之意,悉当除去。(二)舍不净行,谓佛弟子当受持如来戒法,常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则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若有不净之行,悉当除去。(三)舍悭贪心,谓佛弟子当以财..
“外五股印”之对称。全称内缚五股印。又作金刚印。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主尊金刚手菩萨之根本印。印相为虚心合掌,左右无名指于掌中相交,二拇指、中指、小指皆直立而相合,二食指各屈第三节,置于中指指背而互不相着。[大日经卷四密印品、卷七供养仪式品、大日经疏卷十三](参阅“五股印”1116)..
相对于外形,故称内心。正法念处经卷二(大一七·七下):“内心思惟,随顺正法。” p1233
内院之四供养。又作内四供、内供养、内供。“外四供养”之对称。即在金刚界曼荼罗金刚轮内四隅之嬉、鬘、歌、舞四菩萨。系由中央大日如来心中流出以供养四佛者。依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载,金刚嬉菩萨供养东方阿閦(不动)如来,金刚鬘菩萨供养南方宝生如来,金刚歌菩萨供养西方弥陀如来(观自在..
于我国,指儒教、道教、佛教。于日本,则指神教、儒教、佛教。 p1233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