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讲解的楞严经是非常适合我们学习的,因为楞严经的字数很多,而且很晦涩难懂,所以我们是可以看一看慧律法师讲解的楞严经,特别是楞严经的七处征心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慧律法师的讲解视频的。
当然我们也是可以自己多多的念诵修行楞严经的,我们自己在家中念诵楞严经的时候是有很多的注意事项的,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这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慧律法师讲解的楞严经是非常适合我们学习的,因为楞严经的字数很多,而且很晦涩难懂,所以我们是可以看一看慧律法师讲解的楞严经,特别是楞严经的七处征心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慧律法师的讲解视频的。
当然我们也是可以自己多多的念诵修行楞严经的,我们自己在家中念诵楞严经的时候是有很多的注意事项的,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这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的精要。佛法告诉我们的是成佛的方法,而如何成佛,首先要认识到佛是..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
坛经内容一般来说,只有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言教可以被称之为经。比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佛教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被称之为经。从古到今,从印度到中国,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的言教被称为经,这个人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三)在开示了“五阴”和“六入”皆虚妄,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接下来,世尊将为大家继续开显“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之实相。关于“十二处”,世尊说道: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接下来,阿难,为什么说,六入(六根)和六尘所组成的十二处,本来就..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二)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只有阿难尊者,早先接受了其他斋主的别请,到很远的地方单独去应供,还没有回来,所以不在今天应供的众僧之列。由于没有跟随在导师佛陀身边,也没有与上座比丘或者长老同行,阿难尊者便独自一人往回走。”{..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三)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阿难尊者,承蒙佛陀慈悲的救护,以及深深的教诲,深为感动,忍不住垂泪哭泣起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我虽然承蒙佛陀如此微妙法音的开示,觉悟到这个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圆..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阿难问道:经过您的开导,我虽然也认识到,这个见性没有任何归属。可是,如何才知道它就是我的真如自性呢?”【真性】真如自性,妙真如性,真心法性,等等,都可以简称为“真性”。它也就是“妙明真心”,“妙真如心”,“妙精明心”,等等..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五)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阿难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这个见精,确实是我妙明心性的话,如今,这个妙性就显现在我的面前。”“如果这个见性,必定是我之真性的话,那么,我如今..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二)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阿难尊者再次双手合掌,礼拜佛陀并恭敬地说道:如今我虽然听了佛陀您以无遮大悲之心所开示的,关于性净妙常的真实不虚之法语,但我心里仍未通达什么叫做‘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开根结之..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六)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这时,阿难尊者在大众当中,五体投地礼拜佛陀,起身后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世尊您如今所说,如果能够断除杀、盗、淫三种业缘,同时息灭妄想,让‘三种相续\’之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在农历六月初三。佛教护法神韦陀,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转轮。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又叫三洲感应菩萨。三洲是东圣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因为北俱卢洲..
佛教放生是一个功德非常高的事情,很多虔诚的信徒都会放生,虽然有些时候放生的小动物因为不正确的放生环境全死了,但是那些善男信女仍然觉得自己公的满满非常高兴,不管怎么样你开心就好。1、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念三皈依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共修放生的形式的介绍,有想要了解的朋友就赶快来看一下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共修,大致可分为两种:(1)周旁有多或少的同修与自己共修,称其为有组织者。(2)身处无处觅伴的条件下放生,称其为无组织者。无论有组织的地区,或无组织的地区,其放生途径和费用用途..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经》与禅宗最为密切。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
很多人热衷于放生,乃至迷信于放生,或以放生为祛病法,或为长寿法,或为消灾法,或为解冤法,或为忏罪法,或为培福法,或为求生净土法。不可否认,放生是成就多种善法的助行,更是培养慈悲心的一种很好的方便。面对弱势之生灵,行者缘慈而不杀;面对出现命难之有情,行者修悲而救护。以此方便,于一切有情成就慈悲心..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在大师所著的《灵峰宗论》中。大师年轻时辟佛,后读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自知录序》乃止,..
【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 p0532成唯识论八卷五页云: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除等无间。谓各亲种,是彼因缘。为所缘缘于能缘者。若种于彼,有能助力;或不障碍;是增上缘。生净现行,应知亦尔。..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又作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一)不净观(梵a?ubhā-smrti),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
(538~597)乃智者大师之别称。荆州华容(湖南华容)人,俗姓陈。字德安。名智顗。十八岁出家于湘州果愿寺。后入光州大苏山,从慧思习四安乐行。曾于金陵先后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并宏阐禅法。后于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缁白风从。开皇十一年(591),于扬州为晋王广(即后之隋炀帝)授菩萨戒,..
梵语citta-viprayukta-sajskāra,巴利语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不相应。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之聚集。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
禳除火灾之火神名。五行之中,以南方配于火,将之神格化,而混同对炎帝神农氏之祀拜,原属道教之信仰。自宋朝以降,丛林佛殿之本尊前,挂有“南方火德星君神”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修火德讽经,以祈伽蓝安稳,消除火灾,为丛林六讽经之一。[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p1501 ..
梵语?abda,巴利语sadda。音译摄拖。指具有呼召作用之音响。为耳根所闻、耳识所了别(认识)之对象,眼不能见及,具有障碍之性质,是即“无见有对”之色法。为六境(六尘)之一,十二处(十二入)之一,十八界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就处、界等,而称声为声境、声尘、声处、声入、声界..
为道教设坛祭祷之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藉以祈福免祸。其作法首须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向神灵祈祷。结坛之法及修斋设醮之各种仪式,详载于道教典籍云笈七签、罗天大醮设醮仪、罗天大醮早朝仪等。 p6551 ..
谓禁绝屠杀畜类。史载我国断屠之制,起于唐高祖。初断屠杀以顺节令,或于帝王生日下诏断屠,以长福德。后佛法兴隆,于斋月、斋日,帝王常下诏断屠;断屠日非唯不杀畜生,国亦不行刑。 p6562
就法相唯识而言,宇宙万有可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种,若以前四者观之,则一切“相”皆为“识”之所现,属于法之幻相。若舍此四者,而就第五之无为法观之,则可显现其圆满、成就、真实之法性,即圆成实性,故以“识”为实性之唯识。[成唯识论卷七] p6700 ..
据明代法藏所辑之弘戒法仪卷上载,于传戒之际,以法衣袈裟付嘱受戒者之戒师,称为付衣和尚。若以坐具付嘱者,则称为付具和尚。 p1536
指佛之音声。佛之音声非比寻常,故以仙音喻称之。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伽陵仙音遍十方界。” p1548
禅林用语。又作阿辘辘地。以车轮之旋转,比喻圆转无碍,自由自在之境地。碧岩录第五十三则(大四八·一八八上):“看他悟后,阿辘辘地。” p6625
(一)梵语pravrtti-vijāna。唯识宗所说转起之前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转,转变、改转、转起、转易之义。谓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诸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七转识。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称之为“生起识”,然仅指前六识..
(名数)行住坐卧四种之作法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