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雪漠:出离是解脱的渴望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既然不再迷恋世上所有的东西,就一定要冲出红尘的羁绊,冲出红尘的火狱。逃出去,证得自由之身,再也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可见,有了出离心,才会上求佛道,才会真正地寻求解脱。因此,经典中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根本”。那么,什..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6年02月26日讲别:第二十七讲请大家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5年06月19日校日:2008年04月14日讲别:第三讲请大家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5年09月25日讲别:第十二讲请大家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6年03月13日讲别:第二十九讲请大家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6年03月26日讲别:第三十讲请大家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
你准提咒若能以金刚念诵的方式,念到运转顺畅,低沉回荡,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无比空灵,愈来愈能跟佛法相应。佛法讲起来虽然很高深奥妙,但你若能以先得身心的轻松,解除令人紧张的压力,那就拿到了一块敲开佛法大门的敲门砖了。问题是,大多数人求放松的效果都不免流于表面,放松不了多久便又因自己根深蒂固的..
第十二集原文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众生以骄慢故,诽..
第十五集内容提示下卷解义分中十重义四、净入愿心五、善巧摄化六、离菩提障七、顺菩提门八、名义摄对原文: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答曰:得名清净,非..
第七集原文:先举章门,次续提释。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
第三十三集原文: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这一点我感觉昙鸾法师讲的特别细腻,就是反复地提示大家。“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提醒我们凡夫心的一个障碍,凡夫的心有知,他就执著了,就遮盖了..
因为惯性,人性不这么看很难!他的眼睛有色盲,看见东西就是这样的颜色;去告诉他不是那种颜色,他会跟你争执起来!因为他带的眼镜就是红色的,所以他看你就是红色的;我带的是绿色的,所以我看你就是绿色的,然后两个人就自以为是地顽强辩论,试图说服对方直到有一天,把眼镜摘下来后才发现,这实在是..
烦恼与解脱文珠法师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所以人有时会乐极悲生,有时会苦尽甘来。不过,人生际遇往往是可乐者少,可悲者多,因此,人生的烦恼也就无量。尽管人类不断追求快乐,咒诅痛苦,意图摆脱烦恼;但快乐并不会因人的追求而降临,烦恼也不会因人的咒诅而消除。相反的..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为什么佛不早点讲,时候不到,所以佛的智慧很圆满,时候未到,他不会给我们讲,讲了没有用。所以你看我们帮助别人、度众生也是这样子的,一下子跟他讲大法他不能接受的,时候未到,讲了也没有用。所以等他能转过头来,能恭敬心接受的时候,..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瑞相出现了)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国王说了话,我们才敢动筷子。你看讲到这个事情,惠能见五祖的时候,五祖说你来做什么,惠能说我来做佛,直截了当说做佛,五祖考他,他说:“你是南方人(那个时候南方人没有受教化,就是野蛮人),怎么做佛,”你看惠能根性锐利呀,他说“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吗?”五..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岂不知,接受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的前提,就是夯实基础法,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否则得到大法也难以证悟。而如此关键的环节..
修道人要远离五欲,不可贪求,没有五欲之想,便得解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佛为什么有大威德的神通力?因为他把世间一切的名利都舍弃,又不贪五欲之乐,所以才具足无边的德行。有了德行之后,就获得神通妙用力。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佛在说法。五欲有两种说..
解脱我们下一个主题就讲解脱,我们修行其实说穿了,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我们有生死大苦,无尽的轮回, 生死是大苦,这个是我们主要解脱的目的。那麽人间每一生一世,活在人间当然也很苦,八苦嘛,一般人总是面对这种八苦,知道很苦、来人间没有意思,早一点解脱不要来,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苦、没有烦恼,我..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八、业感说的价值1、善恶有报非怀疑:从三世业感说,就能说明现在的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尽可从自己的努力而向上,不必因现在的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明白了正确的业力说,就知道善恶终有报,那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挫折而灰心,了解有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对人生就有..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所谓「婆罗门教」即是以吠陀、梵书、奥义书等为基础,来信仰、实行的宗教。奥义书属于梵书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为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作更详尽的记述,而成为「梵书」。”婆罗门教祭祀唱赞..
“(正见) 1、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确信有善与不善,并分别善与恶,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止恶行善的原则。如否定道德及怀疑论等,便是邪见。”正见分世间正见及出世正见,这里第一讲世间的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如果善恶不分,人间就混乱了,..
“〔第七项 受〕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
“一、〔空解脱门〕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这是《阿含经》的内容,如实观察的“如实”两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蕴身心)当下本来的现象去观察。先举例说五蕴的色是苦空无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无常就会生起厌离心,住平等见。..
慧之进修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有的人一听马上就懂,有的人怎么也听不懂,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跟我们过去的宿缘有关系,有些人过去生就有听法修福的修行因缘,所以福慧基础很深厚,现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有的人现在生活很富裕,一生..
“六、业感的比喻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
升起解脱的光明世间的事情,往往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得到小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无常幻灭的;那么在佛法当中,只要大家有虔诚心来追求,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果报。希望这次的讲经法座,能让我们苦恼不安的心灵得到安顿,能让我们心中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苗,升起解脱的光明;使我们对佛法虔诚的渴仰、无限的赞叹..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