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称念三宝功德缘起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佛相好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当时,在会有五百位释迦族人,因为过去业缘,所见佛身相为一暗灰羸瘦的婆罗门,未能见佛庄严身相,因而号啕大哭,狂乱地自拔头发,扑倒在地,口鼻淌血。佛见族人如此,安慰道:“你们不要..

无论家长多忙都要给孩子过这“三个生日”,以后的人生才能更加安全顺利
有智慧的孩子离不开有智慧的家长。如今,不少家庭会给孩子置办生日会,让生活变得有仪式感,其实孩子的生日,有智慧的家长还会在三个重要的生日节点让他们明白“戒”的含义,告诉他们人生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触碰的。人生要获得大智慧,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炼。戒之所以放在首位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贪..

宣化上人:毁谤三宝的果报
怎么叫毁谤三宝呢?我们信佛的人,切记不要犯这种的罪过──就是专门说三宝的过错,说佛教不好,说佛法不好,说僧人不好。菩萨戒有一条戒说:“不说四众过戒。”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的人,对于比丘有什么罪过,不要讲;比丘尼作什么错事,也不要讲;优婆塞有什么过错,也不..

有脾气一切事情就不顺利
我对你们讲: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

明证法师:请问已受戒之三宝弟子参加法会时,是否都要搭缦衣,若不搭缦衣是否算犯戒?
请问已受戒之三宝弟子参加法会时,是否都要搭缦衣,若不搭缦衣是否算犯戒?感恩师父开示,三宝弟子合十。明证法师开示:开法会是叫庄严佛事,居士参加法会应该说,都应该带着自己的衣,你要忘了,那你就有点小小的错误,参加法会你怎么不搭衣呢?应该搭衣,就显得整齐,大家都穿黑色的海青,很庄严,结果你穿俗装,看着..
诸功德有七种垢如来永无
【诸功德有七种垢如来永无】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着见。又于此德,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
缘起及缘已生法四句分别
【缘起及缘已生法四句分别】 p1306法蕴足论十卷二页云:此中缘起,缘已生法,其体虽一;而义有异。谓或有缘起,非缘已生法。或有缘已生法,非缘起。或有缘起,亦缘已生法。或有非缘起,亦非缘已生法。或有缘起,非缘已生法者:无也。或有缘已生法,非缘生者: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
共相作意
【共相作意】 p0627俱舍论七卷十四页云:共相作意。谓十六行相应作意。二解 大毗婆沙论十一卷八页云: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等。
诸菩萨惠施清净由七种相
【诸菩萨惠施清净由七种相】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页云: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如彼卷十六页至二十二页广释。..
仁王
(一)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 (二)指仁王经中所载印度十六大国之国王。 (三)又称二王尊、二天王。即分守寺门左右之金刚力士。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参阅“二王尊”191) p1216
天子魔
梵语deva-putra-māra。四魔之一。全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又作天魔。即住于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及其眷属,能妨碍人之胜善,憎嫉贤圣之法,并能作种种扰乱,不成就出世之善根。此魔乃因前世之业感此果报,故又称天子业魔。乃四魔中唯一之外魔。[大智度论卷五、卷五十六、卷六十八](参阅“他化自在天”1540..
鞞沙门天
鞞沙门,梵名 Vai?ravana,巴利名Vessavana。又作毗舍罗婆拏天、毗舍罗门天、毗沙门天、[革*毗]室罗懑囊天、吠室啰末拏天。意译为多闻天、遍闻天、普闻天、种种闻天。又称俱吠啰天(梵Kubera, Kuvera)。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住于须弥山之北面,守护阎浮提之北方。主司财宝富贵,又为护持佛法之善..
心证
即心与佛相印证。释皎然诗有“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之句。 p1410
月上女经
梵名Candrottarā-dārikā-pariprcchā。凡二卷。阇那崛多译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印度古代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月上”受记之经过。月上出生未久,忽而如八岁童女,姿容端丽,各方求婚者众。月上女遂宣告七日后将选夫婿。届期月上女凌空向大众说偈,大众闻偈而..
转识
(一)梵语pravrtti-vijāna。唯识宗所说转起之前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转,转变、改转、转起、转易之义。谓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诸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七转识。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称之为“生起识”,然仅指前六识..
失罗婆
(杂名)Śravaṇa牛宿名。宝星陀罗尼经四曰:失罗婆(唐言牛宿),牛宿星生者,于右胫上必有两靥,常丰爵禄,受身无病,人所爱乐,命终生天。
百八丸
(杂名)清异录曰:和尚市语以念珠为百八丸。念珠之数百有八,故云:亦曰百八牟尼。
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非缘有所缘非缘无所缘法
【非缘有所缘非缘无所缘法】 p0721 品类足论七卷七页云:非缘有所缘非缘无所缘法云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受所引色
【受所引色】 p0729 杂集论一卷八页云: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
阿赖耶识流转相
【阿赖耶识流转相】 p0779 瑜伽五十一卷四页云: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建立识等俱转转故。如彼广说。
知识
【知识】 p0818 瑜伽八十三卷二页云:宿昔同处居家乐故;名为知识。
调柔行
【调柔行】 p1338瑜伽八十三卷七页云:调柔行者:谓修所成善法摄故。
谄有八种行七种事
【谄有八种行七种事】 p1342瑜伽六十八卷六页云:复次欲界中谄,有八种行,及七种事。云何八行?一、迷惑谄行,二、覆藏谄行,三、显示谄行,四、结构谄行,五、恭敬谄行,六、谋计谄行,七、推注谄行,八、现悲谄行。云何七事。一、言说事,二、诘问事,三、违诤事,四、现亲友事,五、现委信事,六、..
涩滑等触皆是假有
【涩滑等触皆是假有】 p1344瑜伽六十六卷十二页云:复次如五识身相应地,说触处所,摄涩滑等性,当知皆是大种差别。随诸大种如是品类分位差别,如其所应,于四大种,假名施设涩滑等性。是故当知皆是假有。..
缘起非是无为
【缘起非是无为】 p1303俱舍论九卷十七页云:有说缘起是无为法。以契经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由如是意;理则可然。若由别意;理则不然。云何如是意?云何为别意?而说可然,及不可然。谓若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行等常缘无明等起,非缘余法。或复无缘。故言常住。如是意说..
诸行止
【诸行止】 p1345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即此五离系品界,由一切行,永寂静故;名诸行止。
遍知自性
【遍知自性】 p1242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六页云:遍知自性、谓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者:问:余契经说:一切行断离灭、名断离灭界。一切行者、即是一切有漏之法。何故此中但说一切烦恼永断名断遍知?答:彼经了义、是无余说。此不了义、是有余说。谓世尊说:烦恼为先,诸有漏法、皆永断故。复次..
界事
【界事】 p0865 瑜伽三十一卷三页云: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
能造作
【能造作】 p0893 此邬波索迦三德之一。瑜伽七十卷九页云:能作三宝所作事故;名能造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