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师:不管你有任何禅境,像是生起证悟者的功德或喜乐,要认为这是上师与三宝的加持;这样想,你会得到加持。
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与悲苦,要想这是自己的恶业使然;这样会让所有的恶业竭尽。
总之,如果你不将心托付于三宝,反而抱持着邪见,三宝就不会有任何加持,你可能无法逃离下三道。
《空行法教》莲花生大士
莲师:不管你有任何禅境,像是生起证悟者的功德或喜乐,要认为这是上师与三宝的加持;这样想,你会得到加持。
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与悲苦,要想这是自己的恶业使然;这样会让所有的恶业竭尽。
总之,如果你不将心托付于三宝,反而抱持着邪见,三宝就不会有任何加持,你可能无法逃离下三道。
《空行法教》莲花生大士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
【八识界地】在三界九地中,鼻、舌二识,仅通于欲界五趣杂居地。眼、耳、身三识,通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离生喜乐地。六、七、八三识,通于三界九地。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
一超入 二超出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
Ding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禅。由初禅进..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数云: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一、初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二、二禅次..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
【九地】此指三界中的九地。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依禅定三昧的深浅,色界、无色界又各分为四禅天、四无色天,与欲界共立九种有情的住地,此称为九地或九有——即九种生存的处所。九地为:一、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
【十二有支还灭门】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
骂意经言五魔:一、天,二、罪,三、行,四、恼,五、死。棱严则言五阴魔,但于五阴中,各开十种,共有五十:一、色阴 有十: 一、出碍二、内彻三、离合四、化佛五、现土 六、暗见七、无觉八、遍观九、遥闻十、变形二、受阴 有十: 一、悲愍二、狂妄三、沈忆四、下劣五、忧愁 六、喜乐七、我慢八、轻清..
爱取润业爱能润业,取支亦尔。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麦时,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润业位,爱力遍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润生相貌于润生位有中生殊,于润中有,起自体爱。于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
【四食】食为长养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识论》卷四记载,食有四种: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故称段食。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三、思食,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
【触食】四食之一,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的根、境、识和合所生。换言之,触食,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时,能够产生喜、乐、舍受,资益身心。见‘四食’条。..
【色界】色界为三界之一,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的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的住处。此界的众生虽离淫欲,不著秽恶的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的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服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
【思食】四食之一,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大乘义章》卷八曰:‘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简单的说,意思食者,因想好事而生喜乐,以资益身心,称..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兹列表说..
一、段食,分分段段嚼碎而食,这是指寻常之食物;二、触食,指六识接触可爱之外境时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喜乐,以资益诸根;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以识来维持其命根;五、禅悦食,修行的人得禅定之乐,以长养诸根;六、法喜食,修法的人闻法生欢喜,以资养慧..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证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
(名数)色界之禅定,有四重,此乃第二重之禅定也,定心微细,无寻伺之心所。于三受之中感受喜乐之二受者。
(界名)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也,为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译谓之二静虑。此中更别为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光音天也。二禅之天人,既离寻伺之粗动,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何则,以喜乐之润身,与水大之润身相似故也。俱舍论十二曰: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第一初禅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三第三禅定,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
亦名:淫戒结犯不待出精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云,死尸半坏,多分坏,及骨间行不净,偷兰。此淫戒结犯,不待出精;但使骨肉间行者,皆偷兰。若元作出精意,精出犯僧残,如戒本疏说。由元非僧残意故,但是正道皆犯。故善见,纵使斫头断,及死人口中颈中,行淫亦重。”(事钞记卷一七·九·一四)戒本..
【二种退堕】 p0026瑜伽八十一卷七页云:退堕者:复有二种。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初谓自然寿命退减。如寿命退减,如是色、力、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退减。当知亦尔。方他者,谓族姓退减,自在增上退减,薄小宗叶,言不威肃,智能弊恶,不能获得广大色声及香味触,于所受用广大事中,心不喜..
【二十二根三界分别】 p0041俱舍论三卷十二页云:二十二根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欲色无色界,如次除后三。兼女男忧苦,并除色喜乐。论曰:欲界,除后三无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唯有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无漏。兼除男女忧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
【二十二根三断分别】 p0041俱舍论三卷十三页云:二十二根中,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非所断?颂曰:意三受通三。忧、见修所断。九、唯修所断。五、修非三非。论曰:意喜乐舍,一一通三。皆通见修非所断故。忧根唯通见修所断。非无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不染污故。非六生故。皆有漏故。信等五..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