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在境界未稳固之前需要住在寂静地修行?
答: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系、互无交往,口舌之争与粗重的烦恼也会随之化为乌有。

《富楼那请问经》中云:“喜爱深山林园处,增上一切功德源,若人依止寂静处,五欲贪执皆断除,无有嘈杂愦闹故,一切善法不失毁,无有彼此互来往,以及问候相交谈,是故一切佛赞叹,空旷静处极幽静。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问:为什么在境界未稳固之前需要住在寂静地修行?
答: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系、互无交往,口舌之争与粗重的烦恼也会随之化为乌有。

《富楼那请问经》中云:“喜爱深山林园处,增上一切功德源,若人依止寂静处,五欲贪执皆断除,无有嘈杂愦闹故,一切善法不失毁,无有彼此互来往,以及问候相交谈,是故一切佛赞叹,空旷静处极幽静。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
【一切语言寂静】 p0009瑜伽九十六卷十七页云:乐言论者,广生言论染污乐欲,展转发起种种论说;名为语言。即此语言,若正证入初静虑定;即便寂静。又粗寻伺,能发语言。诸未得定,或有已得还从定起,能发语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虽有微细寻伺随转;而不能发所有语言。是故此位,说名一切语言寂静。..
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悲..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出摄大乘论释]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
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经云:十二头陀行,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真正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一、住阿兰若处 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无上道,是为..
二种却魔法二种却魔者一、修止 息心寂静,魔当自灭。二、修观 正观现前,魔当自灭。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一者、名为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 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总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一者、粗 与心相应故。二者、细 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一、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二、随念 随念..
三藏法数云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一、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离垢地 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
二重曼荼罗者,胎金两部之曼荼罗,各有浅略秘密之两重。一、在胎藏界者: 一、大日经具缘品所说,大日住阿弥陀三摩地所现之加持境界也。是于三部中为莲华部之曼荼罗,浅略之曼荼罗也。 二、又秘密品所说者,为毗卢遮那本地之境界,三部中佛部之曼荼罗,即是秘密之曼荼罗也。二、在金刚界者: 一、教王..
爱取润业爱能润业,取支亦尔。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麦时,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润业位,爱力遍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润生相貌于润生位有中生殊,于润中有,起自体爱。于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
有漏四种过失瑜伽师地论云:有漏四种过失,有漏者,即漏落三界生死也。一、不寂静过失 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二、内外变异过失 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烦恼缠绵,不能解脱,是..
【不可爱】《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
【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
【六识取境四因】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
【灌顶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一、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
【取】取著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又为烦恼之总名。《成唯识论》八曰:‘取是著义。’《大乘义章》卷五曰:‘取执境界,说名为取。’
【无想果】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界,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无想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无想定的异熟果,..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