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蕴?什么叫了?
何为“照见”?
什么是色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色蕴”
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受蕴”?
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想蕴”?
什么教行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
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它统哪三蕴?
五蕴是哪五条?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何为幻有?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什么是五蕴?什么叫了?
何为“照见”?
什么是色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色蕴”
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受蕴”?
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想蕴”?
什么教行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
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它统哪三蕴?
五蕴是哪五条?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何为幻有?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阿育王经》,十卷,梁代僧伽婆罗(古代扶南国来中国僧人)译。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法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等因缘始末的史籍。它和西晋安法钦所译的《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此经全文总分九品,即贯串以上史迹分述为九个因缘。但经的原始目录上漏列了第三卷中的毗多..
梵名Madhyamakāvatāra,西藏名Dbu-ma-lahjug-pa。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īrti, 560~640)所著。中文有法尊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
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内容提要:佛法中的“四摄法”,是佛教徒实践菩萨道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相关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的疏理,对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并指出佛教“四摄法”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四摄法”的运用,建立起社会大众与佛教徒相互融洽..
明海法师今天早上,我讲几点关于早晚课的基本知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怎么样做早晚课以及早晚课的内容。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体验来领会。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
◎ 体 方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于色爱乐,赞叹,摄受..
◎ 李 澜目前所知,文献记载的雀离佛寺有三处:一处位于古代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处位于新疆库车的苏巴什遗址,还有一处位于北齐的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三个不同的地方都存在名为雀离的佛教遗迹,笔者以此作为线索,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从建筑形制和布局出发,通过对..
自从六祖慧能顿悟成就后,禅宗在中国一直有着深远影响。如今,禅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有些和禅、禅宗有关的基础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佛与禅在很多人看来,佛即是禅,禅即是佛。佛,是梵语,翻译过来是觉者、觉悟的人。禅,字义十分抽象。按照《俱舍论》上说,禅是一种可以令人平服个人内心..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忍之念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异,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至谓小鱼被大鱼所食,即放之长江,亦难免不遭网罟。此种计虑,似乎有理,实则为阻人善念,助人杀业。其人幸得为人,或不至身受杀戮,故作..
这世间的债,有三种,钱财,命债,感情债。命债包括人命债,还有动物的命债,乃至不小心杀死了有灵性的动物,犹如蛇等。这个命债就比较严重了。这次就讲感情债。这世间人婚姻不顺,都跟感情债有关。切莫向外借用感情的债务,楞严经说,我怜汝色。就是执着这色相,就产生感情执着。或者贪着对方的好,然..
这几年,大家一直在鼓动消费,大量的消费来刺激大量的生产,结果造成生产过剩。比如大家爱穿的衣服,用的家具,差不多就扔到了。因为很便宜。但扔掉的东西怎么办?就变成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垃圾,根本消化不了,因为我们东西太多了,太浪费了。这几年来,人的浮躁,就以拥有物质太多而做比喻,我..
六和敬,就是六种和敬的内容。和就是外同他善,叫和;敬是内自谦卑,叫做敬。外表上就是要和别人一起做善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这叫和;敬就是内心谦卑,尊敬别人,叫做敬。一个团体,特别是我们的僧团,只有互相和合恭敬,才是一个和谐的、如法的团体。修行人天天见面,天天在一起,不和合,就整天..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一、《佛说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1.本经的缘起本经乃释尊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尔时参与法会的有一..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论议,七自说,八方广,九授记。此十二名义意如何,必研经方..
【集谛有三】 p1180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集谛三者:一、习气集。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执彼习气,假立彼名。二、等起集。谓业烦恼。三、未离系集。谓未离障真如。
【诸心差别由五相转】 p1358瑜伽六十三卷十一页云: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如彼卷十一页至十四页广释。..
【灭坏行】 p1211瑜伽三十四卷十一页云: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色行、虽复现有剎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微细故,非现所得。故依现见增上作意,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彼诸行、要有剎那生灭灭坏,方可得有前后变异。非如是住、得有变异。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剎那生灭。彼彼众缘和..
【圣慧】 p1226瑜伽九十三卷二十页云:此有学慧、是无漏故;圣相续中而可得故;名为圣慧。二解 集异门论十三卷十一页云:言圣慧者:有二种圣。一者、善故圣,二者、无漏故圣。此慧具由二种圣故;说名为圣。故名圣慧。..
以“唵缚鸡淡纳莫”六字为真言之文殊菩萨。又作六字文殊、文殊六字。此菩萨住于灭罪调伏之三昧,其真言有六字,故称六字文殊。依陀罗尼集经卷六载,六字文殊之形像为金色童子形,首戴天冠,跏坐莲花,左手仰掌当胸,右手结说法印,观音与普贤二大菩萨随侍两侧。其种子为 (vaj),三昧耶形为梵箧,印契..
梵名 Digambara。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外道、露形外道。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西元一世纪时形成。主张耆那教徒不应拥有私产,甚至衣服亦不应有,以天为衣,故有此名。以其裸体生活,无所羞耻,故又称无惭外道。或有教徒仅系一腰带,长度不得超过一公尺半。本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之掸子,用以清除路上..
计量物体长短之用具。又为长度单位。古代印度对尺之制法不详,但关于长度单位,则有各种规定,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一载,一一刹为几尘(梵rajas),一一弓(梵dhanu)为几肘(梵hasta),几弓为俱卢舍(梵 kro?a)、半由旬(梵ardha-yojana)、由旬(梵yojana)等。此外,另有兔毫(梵 ?a?a)、隙游(梵 v..
梵名Bāgh。印度印多尔市(Indore)西南方文底耶山脉(Vindhya)之南斜面,沿着那巴达河(Narmada)悬崖而开辟之七世纪顷之大乘佛教石窟群。原有九窟,现仅残存第二至第六窟。石窟构造与阿旃多(梵Ajantā)石窟有密切关连,本窟仅有僧院,不附设塔院。四方形之宽敞房间周围除入口外三面有小僧室,内面..
(Bhandarkar, Sir Ramkrishna Gopal; 1837~1925)印度之东方学者,曾任职于孟买教育局(1864~1893)及诸大学梵文教授。一八七二年,创倡印度之古物研究(Indian Antiquary),为孟买大学总长(1893~1895)、立法参事会员(1903~1905),并为多种学会之代表。又在波那(Poona)开设东方研究所(Bha..
梵语 geya,巴利语geyya。音译祇夜。又作重颂、重颂偈。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此类经典之形式,系重覆前述散文部分,而以韵文表示之。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二九·五九五上):“言应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随述赞前契经所说。” 盖于九分教、十二分教中,应颂之形式属于伽..
(1602~1681)清代僧。江西萍乡人,俗姓王。字灰如。初习儒业,年三十依绣林自性出家,从大树证公参究。复参天童、三峰等,而遇问石于天隆,怀香叩谒,言下悟入,疑碍既消,得大自在,乃隐居于夹山,众屡请不出。顺治年间,始住持公安报慈丈席。法螺一鸣,四众惊服。师性情冷峻,善怒好骂,虽悍弁武夫..
凡三卷。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又称禅经秘要法、禅秘要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记述坐禅时,调心、调息、观法等要法。 p6478
清代临济宗僧。法名超揆,号轮庵,乃长洲文征明之孙。年十七,以白衣参退翁弘储于江苏灵岩寺。永历四年(1650)受菩萨戒,后剃染。历住越州(浙江)大能仁寺、成都昭觉寺、云南文殊院、吴江灵岩寺。康熙年中,朝廷召住玉泉山普陀寺,又迁澄心园古华严寺,晚年返南中,未久入寂,年寿不详。曾校阅霁仑超..
指禅林中,常住日常所用之总簿。日,日常之意;黄,指黄檗,芸香科之植物,可作药用及染料。为避蠹虫,故将总簿染以黄檗,称为日黄总簿。禅林象器笺第二十三类簿券门:“旧说曰:‘常住总簿,黄檗染成纸,避蠹灾,故言黄簿也。’”[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副寺] p1455 ..
比喻迷妄诱心,自一迷执入另一迷执,无丝毫利益可言。杂阿含经卷十(大二·七二上):“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复堕粪厕,以血洗血,舍离诸恶,还复取恶。我说此譬,凡愚比丘亦复如是。” p1536 ..
(一)为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品之品名。其内容系讲说三乘方便与一乘真实者,故称方便品。 (二)为维摩经第二品之品名。其内容记叙维摩诘居士以各种方便化益众生,且于毗耶离城权现疾患,为探病者说色身之无常犹如聚沬、浮云,使彼等发真正道意。 p1439 ..
指莲藕中之管状孔。据杂阿含经卷十六载,阿修罗与天帝争战,阿修罗大败,四军(象车、马军、车军、步军)尽退入一藕孔中。 p6688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