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蕴?什么叫了?
何为“照见”?
什么是色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色蕴”
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受蕴”?
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想蕴”?
什么教行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
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它统哪三蕴?
五蕴是哪五条?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何为幻有?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什么是五蕴?什么叫了?
何为“照见”?
什么是色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色蕴”
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受蕴”?
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想蕴”?
什么教行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
五蕴中哪一个是心的本体?它统哪三蕴?
五蕴是哪五条?为什么说五蕴是和合成的幻有?何为幻有?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阿育王经》,十卷,梁代僧伽婆罗(古代扶南国来中国僧人)译。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法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等因缘始末的史籍。它和西晋安法钦所译的《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此经全文总分九品,即贯串以上史迹分述为九个因缘。但经的原始目录上漏列了第三卷中的毗多..
梵名Madhyamakāvatāra,西藏名Dbu-ma-lahjug-pa。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īrti, 560~640)所著。中文有法尊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1】十种小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
第七讲、相应行中的善与烦恼心所【1】善心所善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计有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种善心所,赅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其自..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在佛经中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之分。器世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情世间的有情,就是..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1】受与想感受与概念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受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这一段论文,在《五蕴论》说的大致相同:云..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五蕴的单品小经被译出来。例如东汉安世高译出过《五阴喻经》、唐代义净译..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四大种的聚合。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实四大而言;四大种所造色,由地、水、火、风实四大..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又称为世界,也称为宇宙,古书上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佛经上称:过去..
(一)公案本文僧问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识起迷情于法身用,法身者无相也,法身者无所不办也。法身用者,本性自应缘而离一切妄想、习气、执着也。)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法身无相,如何落于言说?法身之用,何以能用妄心枉加述说!禅师仅得以原语句,封其心口意。)僧曰..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师尊早在五十年代在《觉讯月刊》发表的文章,由王中居士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觉讯月刊》收于《民国佛教期刊集成》及其《补编》中,并由李芹居士发来扫描件。《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两篇因已印行单行本,并流传海内外,后收入师尊文集《般若花》中,故未收入。今整理出..
4、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安祥示寂,享年92岁。徐老半年前就预知时至,遗嘱安排周详。临终手结法界定印,环视众人,之后仰..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徐恒志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净,就在无言说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触境遇缘,直下得自悟..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法师答西安刘志强居士答鹤壁妙悟居士答鹤壁智俊居士答李建伟居士************************..
菩萨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菩萨戒是大乘佛戒,又被称为佛性戒、千佛大戒。若把佛的戒律说成是世间的道德标准,那么菩萨戒即是最圆满的道德标准。菩萨戒制戒的核心精神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主要内容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因此,菩萨戒不但要防非止恶,还要勤修善法,更要利益..
10、兔鼠禅缘浅记徐恒志大德李开宇徐恒志大德,九十岁,属兔。我属鼠。平日竟口无遮拦地称其为兔师,虽犯上,却不敢作乱也。一日,心血来潮。向兔师打探李钟鼎(元音老人)习禅趣闻轶事。兔师给我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记得有一次,访问元音老人。席间,彼突然起身,入内室闭门不出。久别重逢何以如此?别..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德。遗著颇丰,导人向善,为法忘躯,悲愿无尽。寿享九十二年,结弥陀定印,安详示寂,..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红包。我随後开心地上街买小人书、鞭炮,一直疯到元霄过後进了幼儿园,有一次,一个富..
十五、题赠法语联、诗、记1、浙江卧龙山普净寺题联、诗、记王骧陆上师撰句:堂开莲社香光远门对蒿峰云路幽徐恒志恭书[相传为心密二祖王骧陆大德来普净莲社传法时,在山门上所书对联,文革时被漆。编者注。]宝林放净光竖穷三际古刹燃香鼎横遍十方公元二○○五年十一月徐恒志题。福慧庄严成无上道慈悲广..
7、威仪寂静不示相,平等谦逊显大悲忆一代大德徐恒志恩师值恒公恩师圆寂周年之际,为续佛慧命,让更多的众生得闻佛法,让更多的同修能继续受益于徐老恒公的法乳甘露,智亮和莲明等师兄发心将恒公恩师后期与弟子、道友往来的书信收集整理,汇编成册,结缘于广大信众及同修。此编汇集的内容,就针对性而..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徐恒志老人讲许洪亮编录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时节因缘成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大经》,真是不可思议的难得因缘。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初学佛法,为了寻求解脱法门,..
十二、记徐老与吕香光居士的一段因缘1、吕香光老居士的心中心法缘之采访录那个时候我和大愚法师没有会过面,但是他在北京的声望挺大,影响也很大。有许多弟子、佛教徒都皈依他。他是中年出家,他出家以后传心中心。当时我们耳头里(耳闻)就有一个心中心。因为派别不同,那个时候我对于大愚法师的心中心..
十七、《元音老人文集》序元音老人(李钟鼎老居士)1905年生于安徽合肥市,幼读孔孟遗教,常思考人生之所以然,苦不可得。稍长,随父居上海,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父病故后考入邮电局供职,在深入社会、接触人世之后,深感世人种种纷扰与斗争,多数由于金钱、名闻与爱情,以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十九、心密三代祖师略传无相密心中心法初祖大愚阿阇黎略传大愚阿阇黎,武汉李氏子,俗名叔倍,参政于军阀割据时代,曾任湖北省参议会议长,其子李荣熙居士,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祖目睹当时诸军阀称王争霸,抢夺地盘,互相残杀,置国家危亡、生灵荼炭于不顾,愤而弃官出走,至庐山东林寺出家。初修..
十八、《楞严八十分义》序《首楞严经》是修证的宝藏,成道的要典,以戒定慧三学贯彻全经的始终,以戒慧助大定,成就首楞严王三昧。克实言之,彻法底源之如来藏性,非由造作,究竟坚固之楞严三昧,本自圆成。但众生迷执难化,故法王法施多种。昔年天台智者大师,闻印度有此经,曾至诚礼拜,祈求此经传来..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迷妄以后,能真正以客观的态度来明明了了观察一切事物的道理,发挥其圆融无碍、恰到好..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不要前去上海一趟。我回答说,今年已不想再出国了,连美国弘法、印度朝圣都不想动了。她说 ..
二、更好地为觉悟事业服务徐恒志《觉讯》这一个负有弘法利生重大任务的佛化刊物,出版已整整一百期了。从各地读友来信的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年来《觉讯》月刊在帮助读友了解佛教教义、增进佛教修养上,在提高政治认识、加强爱国教育上,都有着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通过《觉讯》,沟通了教内消息,使..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