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 fa shi 开示
相关推荐

竭诚尽敬与都摄六根
昌臻法师念佛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上面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个窗口。我们一天到晚都通过这个窗口在接受外界的信息,所以思想里头妄念纷飞呀。现在就是要你把这六个窗口一下关闭。摄,就是收摄,就是关闭,把这六个窗口关闭住。关闭住就是一心,这个就叫..

元音老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佛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是不能往生净土的。佛在《观经》中讲,念佛法门有十六种观法,最后一观叫念佛观。应该怎么观呢?就是念佛时,须心念耳闻,就是说念佛时,耳朵能够清清楚楚地倾听自己的念佛声音。这种观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来观照我们..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
心量的大小全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有人询问恩师法语中为什么心量能大能小,是怎样的一回事,再次公开一则佛教公案故事,细心参悟,自然了知,心的大小,善恶,都在于一个人自我的抉择,是选择行善布施,还是作恶害人?是选择包容万物,还是选择嫌恶他人,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故而是佛是魔皆自作。【缘聚..

扩大心量与改命的方法
吃亏:吃亏是福。吃亏就是赚看不到的大便宜,经常吃亏,就能扩大心量。如果吃亏后又后悔,又抱怨,那不算,白吃亏了。布施:布施对治吝啬、贪心。悭贪的人心量不会大,多做布施,多帮助人能扩大心量。布施是一门大学问,一定要多学习,多布施。转念: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里面就会生烦恼。这时就..

从“六根不净”谈起
从六根不净谈起◎远 志在中国人的口语中,往往能用上极深奥的词汇,让哲学家来解释也吃力。六根不净或。六根清净就是一例。倘若一个人心烦意乱,便会有人批评他六根不净。倘若一个人心平气和,又会有人称赞他六根清净。说的人振振有词,听的人心领神会。至于到底是哪六根,又如何才得清净,免不了多是..

大安法师:悯人之孤,放开心量行善积德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仁焕法师:有心量才有福报
道德,只有付出代价才算是成为道德。如果你们在道德上专门讨回报,你们永远是无德。道德是无价的,我们当做买卖就是讨价还价,变成有价。本来它是无价,可以不值一分钱,也可以什么钱都买不动。如果免得这场灾难表示我发这个心起到作用。如果灾难还要发生,表示我发心没有到位,我绝对不会怪哪一个。有一句话说..

道坚法师: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我们先来看看《普曜经》卷四的说法,由于出家者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因此世尊以四愿来说明他们应具备的素质:(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这四大愿,要求出家人的发心是以众生为中心,除利他的奉献精神处,还应该有四种博大..

李炳南答: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李炳南答: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

不去看、不去听,就是修六根了么?
有位名叫郁多罗的少年来拜访佛陀,他是婆罗门婆罗奢那的学生,佛陀问:“郁多罗!你的老师教你们如何修根了吗?” “教了,尊者”。佛陀接着问,是怎么教的。郁多罗答,“老师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就是修根。”佛陀又问,“照这样说,盲人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因为只有盲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
自性灭坏诸行灭
【自性灭坏诸行灭】 p0602瑜伽八十六卷六页云:自性灭坏诸行灭者:谓彼生已,任性灭坏,非究竟住,诸行永灭。
轻重业
【轻重业】 p1290俱舍论十八卷十四页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颂曰: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乐,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论曰:后起者:谓作已随作。田者:谓于后作损作益。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加行者:谓引彼身语。思者: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者:谓所有意趣。我..
转依位别有六种
【转依位别有六种】 p1409成唯识论十卷三页云: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麁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
成就十法升安善趣
【成就十法升安善趣】 p0667 法蕴足论一卷五页云:成就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十?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欲邪行,四、离虚诳语,五、离离间语,六、离粗恶语,七、离杂秽语,八、无贪,九、无瞋,十、正见。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戒善清净
【戒善清净】 p0693 佛地经论二卷十一页云:戒善清净者:如契经说:具足六支,名戒善净。谓住净尸罗,善自防守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悉具足;于微细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或复皆得无漏戒故,名善清净。如实义者,住无学位,回向大乘;自分戒净,修菩萨戒;故名善净。..
元品能治
退治元品无明者。元品无明即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无明中第四十二品之无明。欲断元品无明,有等觉智断、妙觉智断二说。等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障妙觉极位,故为显现妙觉智,应以等觉智断之;妙觉智断之说,谓元品无明其力强大,非因位之智所能断,故须以妙觉果智断之。前者乃断惑入位之次第..
水月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我国寺院所供奉之观音塑画像,作观水中月影状。或谓即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有各种形像,据图像钞卷七所说,水月观音坐于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竖膝,与左膝相叉钩,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别持宝莲花、金轮、孔雀尾,右三手分别持利剑、宝..
文字法师
禅林中,对专习教相而不修禅行者之蔑称。又禅门修行之人,无坐禅修行之实际体验,仅于文字上解释禅之文字禅者,亦称文字法师。 p1422
出世间禅
略称出世禅。三种禅(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之一。指发无漏智之禅,共有四种,即:(一)观禅,有九相、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二)练禅,有九次第定。(三)薰禅,即狮子奋迅三昧。(四)修禅,即超越三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 p1555 ..
药草喻
为法华七喻之一。又作云雨喻。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以雨比喻佛陀之教法,以草木比喻众生之机类,而以药草比喻为三乘人之根性。药草有三种,即小草、中草、大草。小草比喻人、天,中草此喻声闻、缘觉,大草比喻菩萨。药草虽有大小不同,若蒙云雨滋润,皆得敷荣郁茂,能治众病;故以之比喻三乘人之根器虽高..
懈怠耕者经
(经名)佛说懈怠耕者经,一卷,宋惠简译。佛对耕者说懈怠之过。彼闻而悔过,得不退转。
非得
【非得】 p0711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七卷十一页云:已随本文辩诸得相,当更随义显诸非得。若法、有得;彼法、有非得。若法、无得;彼法、无非得。获、成就,非获、非成就,说亦尔。由此一切有情数法,及择灭、非择灭,有得、非得,有获、非获,有成就、非成就。一切非有情数法、及虚空、无为、则皆无有..
空有二种
【空有二种】 p0789 瑜伽九十卷十七页云:复次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半者蒲膳尼
梵语pacabhojanīya。又作半者蒲阇尼。半者,即五之意;蒲膳尼,指含啖之食。意译作五啖食、五正食。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含啖之正食为:饭、麦豆饭、麨、肉、饼五种。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蒲膳尼为:饭、麨、干饭、鱼、肉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参阅“二五食” 189、“半..
无信称名
仅口称念佛,然无他力真实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为往生之正因,亦不知弥陀之愿行,仅口诵名号而已。 p5099
云门三句
(公案)师云: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案云门三句,依起信论,则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见会元十五德山缘密章,人天眼目中云门宗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