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达真堪布答:要做任何事情,谈论任何话题,都要小心谨慎:“我这样做、这样说,会违背教言、会犯戒吗?我这样做、这样说,是否符合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这样小心谨慎取舍,这叫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问: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达真堪布答:要做任何事情,谈论任何话题,都要小心谨慎:“我这样做、这样说,会违背教言、会犯戒吗?我这样做、这样说,是否符合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这样小心谨慎取舍,这叫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术语)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
二烦恼者:一、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二、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为体,或为由此流出者,故名为随烦恼。..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四种意识】唯识宗将有情的心识分为八种,复将其中的第六‘意识’分为四种。即:一、明了意识,此识与眼等前五识同时俱起,缘虑分别而取境,故此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二、定中意识,此识与一切定心相应,独缘定境,而不与眼、耳等五识同缘,故无一切尘境作对境。三、独散意识,为不与五识俱起的散乱意..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失念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成唯识论》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独散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空花、水月等诸色相,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此称独散意识。..
【离痴乱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恒无散乱,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散乱,称离痴乱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自内证】指自己内心所证悟之相。又作内证。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圣者各自证悟真如法性之理,曰自内证。
【行】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卷三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卷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
【散位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
【散乱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成唯识论》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奢摩他】为梵语 camatha之音译,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此常具‘观’(智慧)并用,称为止观。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蔽是覆蔽之义,能覆蔽静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嗔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而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术语)意向于一处,无余念,无散乱之心也。六十华严经五曰:一向信如来,其心不退转。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之观经疏四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又】一向者,全也、专也、偏也。药师经曰:彼佛国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
(名数)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也。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但以行人之..
(术语)观者观照之义。吾人静止散乱粗动之心,则诸法之理,自得观照,谓之观。入于此观,谓之入观。多以为与入定同义。自心之寂静一边用之,名为定。自观照理一边用之,谓为观。
仲明。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
【二种所对治义】 p0033显扬二十卷六页云:复有二种所对治义。一、解脱门所对治。谓分别相愿。二、到彼岸所对治。谓悭悋、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
【二门二时二地所有诸欲能障三种等持】 p0050瑜伽九十卷九页云:复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门二时二地所有诸欲,于所引发三种等持,能为障碍。为欲断除如是障碍,正勤修习五种对治。当知此中先所受用过去诸欲,于远离处,由寻思门,令心飘荡。复有现在居家所有利养恭敬俱行诸欲,由寻思门,令心散乱。此中利..
【九事不可思议】 p0096显扬十七卷七页云:论曰:有九种事,不可思议。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业报。五、静虑者境界。六、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记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烦恼之所引摄。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种处方起思惟。一、见。二、忍。三、推寻。四、利养。五、散乱。依止于..
【十种愚痴】 p0108瑜伽六十卷十七页云:又有十种愚痴有情,遍摄愚痴诸有情类。一、缺减愚痴,二、狂乱愚痴,三、散乱愚痴,四、自性愚痴,五、执着愚痴,六、迷乱愚痴,七、坚固愚痴,八、增上愚痴,九、无所了别愚痴,十、现见愚痴。缺减愚痴者:谓如有一,或缺于眼,或缺于耳。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
【八随烦恼定与诸染污心相应】 p0087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二页云:有义,前说皆未尽理。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烦恼起位,若无惛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污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故染污心,决定皆..
【九种心住】 p0091瑜伽三十卷九页云: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
【三摩地有十二句】 p0209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一页云:应知此中有二种三摩地。一、染污。二、不染污。染污者,名三摩地,亦名散乱。不染污者,名三摩地,不名散乱。故三摩地,有十二句。一、有三摩地,一所缘,是散乱。二、有三摩地,一所缘,非散乱。三、有三摩地,一行相,是散乱。四、有三摩地,一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