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讲述一件笔者亲身见闻的一家三代因果故事
这是一家三代真实发生的因果故事,连带着邻家的悲剧,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所有的恶业,其最终根源都不外乎贪瞋痴这三毒。这件事发生在笔者同村,知根知底。《太上感应篇》所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总是在想方设法逃避着悲剧,可又有哪一出悲剧不是自己一幕一幕亲自导演的..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十)我们为什么落到六道轮回之中?
我们为什么落到六道轮回之中?我们本来是真如。真如无愿,能现二相:涅槃门和生死门。涅槃门是佛门,可以通向究竟解脱、究竟清净;生死门是虚幻之生灭门。我们不执着于涅槃门而执着于生死门,故落于轮回之中。真如没有愿力加持的。没有愿力凝固故,我们才会执着于生死门。此愿力是以无我之大悲心而利益众生。..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五岁时,就能背诵《心经》,每次跟随父亲进入寺院,就会对着佛像礼拜。父亲的道友永..

李炳南:妇人生产一个月可以念佛吗?
问:妇人生产一个月可以念佛吗?用口念,或用心念?(杨金英)答:念佛注重相继,生产系生理自然,并无产妇不许念佛之说。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李炳南答: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李炳南答: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

现代因果报应录(四十九)一家三口,灭绝无后
现代因果报应录(四十九)一家三口,灭绝无后仁慈 由于文殊院的出家人数越来越多,致使寮房不敷使用,为了解决住的问题,师父上人乃指示将旧香积寮拆除,改建为寮房,以便安众办道、弘法利生。工程的进展相当顺利,在全体僧众的同心协力之下,很快的就把地基打好,并且也将柱子钢筋竖立起来了。这一天,..
我分别
【我分别】 p0647 显扬十六卷八页云:四,我分别。谓若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执所聚,由数习邪执自见处事为缘,所起虚妄分别。
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
【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 p1259杂集论九卷四页云:如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由彼最初于诸谛中,妙圣慧眼为自性故。法忍能远尘者:由诸法忍、永断一切烦恼尘故。法智能离垢者:由诸法智、已断障垢,依得生故。又于此忍智两位、如其次..
文字法师
禅林中,对专习教相而不修禅行者之蔑称。又禅门修行之人,无坐禅修行之实际体验,仅于文字上解释禅之文字禅者,亦称文字法师。 p1422
日日是好日
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日日是好日。碧岩录第六则(大四八·一四五下):“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此则公案谓,不徒悔过去,不托望未来,应积极努力于眼前之生活,故云门文偃勉励佛子,谓日日为最上、最高之日,应把握寸金难换之今日而精..
非随业转法
【非随业转法】 p0716 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非随业转法云何?谓若法、不与思一生一住一灭。此复云何?谓除随业转身语业,诸余色;及除随业转心不相应行,诸余心不相应行、思、及无为。是名非随业转法。
空有二种
【空有二种】 p0789 瑜伽九十卷十七页云:复次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果差别有二十七种
【果差别有二十七种】 p0811 集论七卷八页云:云何果差别?此有二十七种。谓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
其所成立不可思议
【其所成立不可思议】 p0831 佛地经论二卷二页云:其所成立不可思议者:显示世尊安立法教殊胜功德。谓佛安立一切法教,超过一切寻思境故。又云:其所成立不可思议者:显示世尊安立正法殊胜功德。谓十二分殊胜教法,出过一切寻思所行,非诸愚夫所能测度。宣说一切自相共相,故名安立。..
嫉结
【嫉结】 p1245杂集论六卷十七页云:嫉结者: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妒。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二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一页云:嫉结者:谓于他胜事,令心不忍。谓于他得恭敬供养财位多闻、及余胜法,心生妒忌;是不忍义。..
善护身
【善护身】 p1138瑜伽九十一卷十页云:谓能密护诸根门者、不令母邑摩触身故;名善护身。二解瑜伽九十五卷四页云:善护身者:谓正安住,远避恶象;乃至广说。如声闻地。由远避故;于尽诸漏、无有障碍。
极欢喜住菩萨受生
【极欢喜住菩萨受生】 p1199瑜伽四十七卷二十五页云: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作意。恒发愿言:我当一切有情中尊,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所依止处。..
苦计为乐见
【苦计为乐见】 p0847 大毗婆沙论八卷十四页云:若苦乐见,于五见,何见摄?何见所断?答:取劣法为胜,见取摄。见苦所断。问:何谓为苦?答:诸有漏法。问:何缘外道,计彼为乐?答:愚于少时适意事故。如疲暂息,寒暂得暖,热暂得冷,饥暂得食,渇暂得饮;便作是念:我今受乐。然诸蕴中,有少分乐;..
无对
梵语 apratigha。对,为碍之意。无对,即非极微所成之无障碍法。“有对”之对称。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处有障碍,故为有对;意处、法处无障碍,故为无对。然有对分为障碍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三种。今十色处为有对,意处、法处为无对,乃就障碍有对而论..
混沌供
诸供物混和而供之。又作杂和供。即修护摩法时,先以丸香,散香、香花、饭食、五谷、药种等各别供之,而后混和残余之诸供,供养诸尊并十方世天。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大一八·九二二中):“献圣众所残五谷、香花等,聚一器中,献十方世天。”此外,于息灾护摩之修法中,若供物较少时,可混和诸供物供之..
净口业真言
(真言)即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十四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河水漱,亦不净也。
庵园
(地名)庵罗树园之略。
虚空无边超越
(菩萨)梵名Gaganananta-vikrama,又云越无量虚空。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二行第四位之菩萨也。密号曰广大金刚。
无禁捉蛇
(譬喻)禁者禁制也,捉毒蛇有制法,应以铁杖先押其头,次以手捉其顶,不依此制法,卒尔捉蛇,则为螫死。是譬比丘无观智之制法,漫谈空理,放恣五欲也。出于阿梨吒经。止观二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同辅行曰: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禁者制也,术法..
六欲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