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妇人生产一个月可以念佛吗?用口念,或用心念?(杨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继,生产系生理自然,并无产妇不许念佛之说。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仪光禅师。住青龙寺。行业至高。有朝士妻丧请师至家修福。师住其家数日。居于庑前大申供养。俗每人死谒巫。巫即言。其杀出日必有妨害。死家多出避之。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门。潜去不告师。师但于堂前明灯读经。弟子十一人侍之。夜将半闻堂中人起取衣服开门声。有一妇人出堂便往厨中营食汲水吹火。师以为家..
全一卷。宋朝施护译。全称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虽举持明藏中之八大总持,然亦兼举心咒,共记十种真言。此等真言无特别之名称,主旨在于持咒者可获得现世利益。例如无乳妇人得乳,无子妇人得子等。 p274 ..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著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法眼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胡石麟笔丛,王世贞观音本纪,皆谓古时无作妇人像者。陔余丛考据南北史驳之,盖六朝时已然矣。..
行事钞·讣请设则篇:“若行香者,不令妇人指挃掌中,语令悬放。必不肯者,便可缩手,当使过去。若有男子,幸遣行之。尼法反前。为深防罪故。五百问及三千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触其手,欲发罢道,佛言,若立受者吉罗。”(事钞记卷三八·一四·五)..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
信众: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12小时或24小时精进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虽然是需要锻炼,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发心。就在上次12小时精进念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能够坚持下..
与茅静远居士书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在眉睫,真的会紧张。我很害怕不能往生,睡觉的时候,都不太敢睡。真的是睡觉都要提高..
念佛是谁来果禅师禅宗一法,本来不立文字,不借语言。不立文字,则无言可说;不借语言,有甚么口开?照这么说,不是不要讲话吗?为甚么一天有数次的讲话呢?要晓得:宗门下的讲话,是出于不得已,因为你们的心各有不同;宗门下的不立文字、语言者,必须达到同一个行处;十方诸佛如是行,历代祖师亦如是..
觉照念佛◎ 梦 参今年是2005年,六十五年前,我的老师慈舟老法师打念佛七的时候,他讲的开示,我拿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虽然隔了65年了,对我们还是新鲜的。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弟子:师父你好,阿弥陀佛。弟子是河北人,有点小问题请您开示。我一天,十八个小时念佛,已有三年,去年一刹那间开悟。找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我,跟所说一样。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现前。身体有一个东西在动,现在比以前清净多了。烦恼少了,在耳朵边经常听到阿弥陀佛声是正常吗?阿弥陀佛。宽见法师:呵呵..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持名念佛四要领律航法师一、极乐弥陀皆系的的实有极乐世界,为依报国土之名,确有其地,决非寓言的鸟托邦;阿弥陀佛,为正报教主之号,实有其人,决非权现的幻化人。并且非过去已灭及当来未成,目前正在说法。故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行人须..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
问:我在念佛号时,总是有妄念进来。怎么都控制不了,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大安法师答: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但这个念头是妄,为什么叫妄念,不叫真念?虚妄,不真实的。像浮云一样的,所以对妄念的正确的态度就是不理睬它,不管..
◎ 大安法师问: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大安法师答:这里面还是从计数念佛开始,因为你这两个问题不能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说,他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计数念佛是一种方法,通过计数念佛达到功夫比较相应,跟弥陀名号内俱的功德相应,然后让我们心趋向于清净的过程。凡夫众生开始念佛,能..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
柑橘类水果可以帮你消除疲劳柑橘类水果所含有的人体保健物质,目前已分离出30余种,其中主要有:类黄酮、单萜、香豆素、类胡萝卜素、类丙醇、吖啶酮、甘油糖脂质等。 类黄酮 柑橘类水果所含的类黄酮有 三种类型:Ⅰ型是以芦丁为代表的一般性黄酮类;Ⅱ型是橘皮苷、柚皮苷之类柑橘类水果特有的黄烷酮;..
◎ 陈柏达 印光大师在灵岩寺圆寂,往生的瑞相有护持大师闭关的侍者写了一篇《示疾记》,可以知道,海内国中四众,不论出家众或在家众的大德,都纷纷作了不少诗赋文章、传记赞文,赞叹表扬大师的风范。我不会写文章,何必作文词来写这篇文章呢?只是有几件亲身经历的事,世人或许不一定知道,我就谨慎地..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定的时间,..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也不易如法观之,故重在持名念佛。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合成。一般人以为念佛是口念,..
倓虚法师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1)即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是埋头造业,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冷静的反省,总认为自..
示念佛切要◎ 憨 山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
道证法师满天霁月光风,尽入一方水中;如来无量功德,尽入一念心中。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各种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
念佛心归◎ 印 光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 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
念佛人的为人处世大安法师印祖常常说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四句话,是对我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一个念佛人,在他的心念和行为上,最要紧的是敦伦尽分。敦,是行持,伦,是伦常,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这五伦关系有一个常道,常就是: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君止于..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培修福德。有些人认为我学佛就是关起门来念佛,但根据佛教教义,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