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的垦植 秋天,来稻成熟,野外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赡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盛怒道:我们日常平凡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成,你为什 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垦植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民吗?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 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垦植他们的心地,使他们铲除烦恼,获得安泰。农人听了,明白过来,急速懊悔,把上好的奶饭赡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收我的赡养吧!你已经垦植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成 。
相关推荐
一切男女我父母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心地观经卷二] p11
心地
1、(喻)心能生万法,如地能生万物。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
大慈尊
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无相心地戒
禅门所传之戒,叫做无相心地戒。其他如天台宗所传之戒,叫做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叫做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为名。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清净是布施时不著三轮相。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二种忏悔
谓理忏与事忏。(一)理忏者,观诸法实相万法皆空之理,以罪恶乃妄心所造,而妄心无体,罪恶是空,因以灭除众罪。(二)事忏者,以礼佛诵经等事相上之作法发露忏悔罪过。又理忏乃忏烦恼道,事忏忏苦道、业道。[心地观经卷三、摩诃止观卷二] p240 ..
心
梵音。质多。又唧多。此是缘虑义。唯识论云。集起名心。即八识也○中阴经偈云。心为人毒本。善恶随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恶即趣恶○正法念经云。一切法行主。所谓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
果满
果上的功德圆满。心地观经说:因圆果满成正觉。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
三轮清净偈
(杂语)心地观经一曰: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此一偈说无相之三轮故云三轮清净偈。布施之时诵之故又云布施偈
木律僧
(杂语)如木偶之律僧也。斥无活用者之称。杂谈集一曰:木律僧不信心地,荒禅僧不守戒律。
宝阶塔
(杂名)八塔之一。心地观经一曰:曲女城边宝阶塔。然依西域记,则劫比他国也。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中鸠摩罗什更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他的独..

心地与命运的因果关联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他。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

衍慈法师答:怎么化解仇人的仇恨?
问: 请问法师, 如未相识已是仇人, 这是否表示我们前生己结怨, 本人身边有两位女小人, 苦缠着我, 使我十分烦恼, 请问法师可有方法可化解这种仇恨, 当我心烦的时候, 只好念着心经, 求法师指引, 谢谢!衍慈法师答:你问的问题是未相识己是仇人?这个「仇」字是自己心生瞋恚,怨恨,所以才会有仇人。佛教重..

护生即护心
护生即护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曾出现过提倡素食的呼声,各种保护生灵的团体也活动频繁,中国也出现了由蒋介石题写报头的声称为东亚提倡保护动物,宣传素食主义的专刊《护生画集》问世了。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艺徒,也是皈依为佛门弟子的漫画家。当年为祝贺弘一法师的50寿辰,师徒俩商定出版一部《..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口里念着佛号,心里在打妄想,第六意识就像孙猴子,一下子上天一下子入地。于是就得给..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求点人天福报。如果是带着这样的求去学佛,今生不能成就。求什么?就求往生西方极乐世..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9取舍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说,佛答阿难后,法会中有一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都以金华盖供献释尊,并愿自己成佛时,..

法界法师:达摩初祖驾到
达摩初祖驾到汝等善男子善女人,一切大众听真,修行,心不在内,往外洒驰,消耗生命能量,精气神不够,我们大灵不具足,神自然就没有光彩。想要神有光彩,精气神内敛,心向内放,放在本位,放到神光出现。神光不现,自身魔障障碍。心向内求,反观自问,自我自磨,磨练成佛。成佛自在,显在于形,形神具妙,光满十方,十方法..

和东坡歧亭戒杀诗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浑沌笑蚶鏚,暗弱欺鸡鸭。血色蚀刀碪,腥烟蒸帷幂。不思味报至,铁网火洞赤。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戒力殒虚空,魔王尽哭泣。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采毛可荐神,烹葵..
心地
(一)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故称戒为“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 (二)指菩萨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心(菩萨之阶位)。菩萨系根据心而修行,故喻心为地,称为心地。 (三)在禅宗,达摩所传之菩提即称“心地”。 p1399 ..
心地含种
谓凡夫心中含藏可开为佛果菩提之种子。 p1400
心路
一般称心思之历程为心路,佛典中“心路”一词则多指心。盖以吾人之心乃修往佛地之道路,故称心路。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p1409 ..
禅悦食
二食之一,九食之一。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故称禅悦食。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大九·二七下):“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卷五(大三·三一四下):“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参阅“九食”143、“..
布施偈
(杂名)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者,能施,所施,施物也,清净者,于此三轮无念无所得也。心地观经所谓: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是也。
出离
(术语)出离生死证入于涅槃也。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心地观经四曰:深着世乐,不乐出离。仁王经中曰:天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佛地论五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
白毫之赐
(术语)僧受用之物曰白毫之赐。佛藏经下曰:或有比丘,因以爱我法出家受戒。于此法中勤行精进,虽诸天神诸人不念但能一心勤行道者,终不念衣食所须,所以者何?如来福藏无量无尽。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
世人
(杂语)世间之人。对于出世间之人而言。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心地观经报恩品曰:世人为子造诸罪,堕三途长受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