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
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
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
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
浑沌笑蚶鏚,暗弱欺鸡鸭。
血色蚀刀碪,腥烟蒸帷幂。
不思味报至,铁网火洞赤。
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
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
戒力殒虚空,魔王尽哭泣。
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
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
摘自《袁宗道全集》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
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
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
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
浑沌笑蚶鏚,暗弱欺鸡鸭。
血色蚀刀碪,腥烟蒸帷幂。
不思味报至,铁网火洞赤。
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
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
戒力殒虚空,魔王尽哭泣。
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
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
摘自《袁宗道全集》
问:生活中有时经常应酬,怎能吃素呢?大安法师答:这就要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真的想吃素,也是可以的。应酬,应酬主要是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恭敬嘛!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他会理解的,而且他真的对一个能吃素的人内心会佩服,也会对你的道德感还有一分信任,最终还是对你的经商有作用的,你..
还记得北极熊救困境中船只,动物也有灵魂,情感,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忠狗救主,动物也存在思想,动物并不是为人类准备的,请您看看,普天之下,万物芸芸众生,都和我们人类一样谋求生存,而我们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肆屠杀,请看看这些动物吧,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它们要求的很简单,只是请您放下..
作为发过大乘菩提心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自度度他,在救度众生时,心中也应该生起欢喜心。大家都清楚,在每一次放生时,当鲫鱼、泥鳅、麻雀等众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时,我们也同样有得到释放的感觉。所以,即使在放生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感受饥寒交迫等痛苦,也应该忍受。因为,我们都是大慈大悲的世..
今生的业障是怎么也逃不掉的,如果你不忏悔不做善事来消除业障,因果报应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菩萨说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善事,放生和受不杀戒是善事中第一位的。戒杀放生是一切善法中最重要的。身口意有10个不善业,最重要的是要戒杀,不杀生。我们心里要想,我真的是从今天起..
答 :1.有好生之德的人,要断杀业,可先观想各种的动物,当它们母子在一起时,彼此也是很亲密,依依不舍,与人类的亲情完全一样。这样观想的时候,就会对它们生出慈悲心,不敢再杀生了。2.观想各种的动物,当它们在野外没有东西吃时,必须到处寻找食物,实在非常的痛苦难过。想一想,我们自己如果也遇..
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众生自古以来,断不了杀业,没有一个不杀生的。杀生可分一种:一种是直接杀,一种是间接杀,造此二种杀业的因,积久遇缘就结成刀兵劫的果。刀兵劫是从杀因而来,我们应该不造杀因,叫做戒杀,以免将来..
戒杀诗陆 游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如刀兵灾祸,真是一言难尽。一、刀兵来源..
六道之一,三善道之一。指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人。亦指自然之道、主宰天地之神、日月星辰、太阳等。[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五十四](参阅“天上”1334) p1363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之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年持细软衣一拂拭,至石山尽净,而劫犹未尽。[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 p1349
【阿毗达磨释名】 p0779 大毗婆沙论一卷十一页云: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以何义故、名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于诸法相,能善抉择,能极抉择;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诸法性,能善觉察,能善通达;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现观作证;故名阿毗达磨。复次法性甚深,能尽原底;故名阿毗达磨。复..
【烦恼相应】 p1191杂集论六卷十五页云:相应者:谓贪不与瞋相应。如瞋,疑亦尔。余皆得相应。何故贪不与瞋相应?一向相违法、必不俱转故。又贪不与疑相应者:由慧于境不决定,必无染着故。余得相应者:与余慢等、不相违故。如贪,瞋亦尔。谓瞋不与贪慢见相应。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于高举、及能..
【灭谛灭何等法】 p1215瑜伽六十八卷一页云:问:何等法名灭故名灭谛耶?答: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为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
【勤波罗蜜多】 p1223显扬三卷四页云: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
【解行地】 p1235成唯识论九卷五页云:此资粮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又云:此加行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趣求法乐】 p1327佛地经论二卷十二页云:趣求法乐者:求正法时,欲趣大乐,谓佛菩提。不求余事。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过意;离恶威仪。如实义者,此大声闻,专求法乐,不求名闻利养恭敬。
【瞋有三种】 p1322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六卷十八页云:云何瞋从贪生?谓贪缠无间,瞋缠现前。是名瞋从贪生。云何从瞋生?谓瞋缠无间,贪缠现前。是名瞋从瞋生。云何从痴生?谓痴缠无间贪缠现前。是名贪从痴生。..
(术语)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无量寿经下曰:闻深法欢喜信乐。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