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我们上一次讲到「广要道章第十二」,这个经文还没有讲完,讲了此章的上半部分,是讲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这是讲到要改变一个社会风气,让百姓都能够和谐共处,过上和乐的生活,上下都能够互相的爱护、照顾,以礼相待,社会风气能够扭转,上下都各守其分,这是需要有孝、悌、礼、乐。孝悌这是一种存心,在上位的人,天子,他自己来行孝悌之道,便能够引领百姓都相亲相爱,而能够行孝悌之道,对自己的父母也能够爱敬,对自己的兄长也能够礼顺,这都是天子、国家领导所做的好榜样。要改变风俗,移风易俗,把社会大众引领到良善的方向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音乐,也就是艺术节目。做为天子,做为领导人,自己要有那种良善的爱好,他为大众演示出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一种情趣、爱好,自然也能够引导大众走上真善美。能够自己遵循著礼法,凡事依礼行事,这自然达到安上治民,能够让上位,我们说国家的政权都能够稳固,而大众也能够安定和睦,这是和谐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礼教。 所以礼教比法制更高明,用法制来治理社会,百姓虽然被严厉的法律所摄住,不敢去胡作非为,但是心里面未必能够遵守伦理道德,只是迫於法律的那种威摄力。如果用礼教,大家遵守礼法,遵守伦理道德,而耻於作恶,这个比法制要更好,它是在百姓内心当中建立起这样的一种防线,防非止恶。能够样样遵守著礼,社会自然就能够安定和睦,而这个最重要的是天子、国家领导人带头来做。所以和谐社会必须是从领导人开始自己做个好榜样,而能够带起社会大众一起能够遵守孝悌,奉行礼仪,欣赏良善的音乐。实际上不仅是天子这一个人要带一个好头,做个好榜样,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义务。古人有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天下的和谐或者是动乱,对一个老百姓来讲有没有关系?有,每个人都有一分责任,因为这个社会是我自己的社会,说到究竟处,我们眼前的这些境界,统统都是与我有紧密相连的。所以孔子说得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真正自己落实仁道,行孝悌礼义,能够把仁做到,这社会也就跟著归仁,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一日克己复礼是谁克己复礼?就是我克己复礼,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是一个匹夫,但是我对於天下的和谐或者是动乱,负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所以我能够一日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遵循著礼法,遵循著古圣先贤的教诲,落实伦理道德,这叫复礼,那么天下就归仁,都能够归到仁道上面来,当然这就是和谐世界、大同世界。这是说到究竟处。 确实整个天下就是一个自己,自己做好了天下都做好了。所以教民亲爱、教民礼顺、移风易俗、安上治民,谁的责任?我自己的责任,我要好好的落实孝道、悌道,遵循著礼乐,这样自然能够达至社会和谐、世界大同。这里面这个礼字就很重要,刚才我们讲到的,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是为仁之道,仁是仁爱的仁,要把仁爱推广於天下,自己要克己复礼,要遵守礼。礼是什么?孔老夫子在这一章特别把礼提取出来为我们说明,请看经文: 【礼者。敬而已矣。】 这句话讲的就是,礼就是敬而已,礼敬礼敬,礼是表现在外的,敬是在内心,内心恭敬,外在的身口意,我们说三业,自然就表现出礼,所以这个礼的本就是敬。唐玄宗他注解中说得好,「敬者,礼之本也」,礼的根本在於内心的恭敬,所以心为根本。古人讲「诚於中而形於外」,内心中有诚敬,外在身体自然表现出这种礼,甚至不用学礼,他也自然能够把礼表现出来。好比说《弟子规》上讲的,「尊长前,声要低」这句话,这是礼,在尊长面前我们声音不能够太高,因为高了就是放肆。这个话,如果没有学过《弟子规》这句话的,但是如果他对某人特别恭敬,他在某人面前他也会做到「尊长前,声要低」,他自然就会柔声下气,谦恭有礼,哪怕是这条礼这个条目他没有学过,可是他自然表现出来就是有礼的,为什么?因为他内心有恭敬。这是用个比喻来说明。所以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根本,礼之本,那就是恭敬,学礼其实是很容易学到的。所以儒家讲的威仪三千,这威仪三千是三千条礼仪,你逐条逐条学,确实要记得多,记下来都不容易,何况你要把它做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根本,那就好学了。根本是什么?恭敬心。能抓住这恭敬心,把恭敬心培养出来,自然你的三千威仪的礼就能做到。 恭敬心是我们本性本善,是我们自性中的性德,本有的。但是虽然是本有,而我们自从出生以后,一直到长大,受到种种的污染,思想的污染,所以我们的恭敬心,确实如果没有用礼去培养,会丧失掉。这个丧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没有,它是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性德,不会说消失掉的。只是我们现在受到污染,什么污染?傲慢的污染,自以为是的污染。很多西方的这些电影,崇尚的个人主义,培养人的傲慢心,让人目中无人,结果敬就没有。所以孩子很小你看看了电视以后,他对於父母也没有恭敬心,对父母没有恭敬心,以后对老师、对长辈、对领导他也是没有恭敬心。所以如何来恢复他的恭敬心、恢复他的本善?就要学礼。所以学礼的目的就是恢复恭敬心,「礼者,敬而已矣」。夫子在本章特别提到孝道、悌道,和为人臣之道,那是忠,孝、悌、忠三种德行。我们看经文: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这是夫子教礼敬。广义上面来讲,礼也包括孝、悌、忠,一切的伦理道德都包括在礼上面,所以礼教就是帮助我们恢复伦理道德、恢复本善。这个需要天子带头来做,如何带头?就是用礼、用恭敬。古人讲得好,「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首先要恭敬别人、爱别人,自然能够感得别人爱敬我们。所以做天子的能够『敬其父』,这个「父」是父亲,敬谁的父亲?首先敬自己的父亲,这是孝道。把孝道表演出来,大家跟著看到,学著也恭敬自己的父亲,大家都很欢喜,因为孝道是本善,当本善流露出来的时候,真的是不亦悦乎。这种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外面来的,像得到欲望的满足,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得到满足,那好比是刺激,它不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喜悦是人内心当中契入本善而感到无比的欢欣。所以当百姓都能效法天子孝敬父母,本善流露,百姓都很喜悦。天子不仅要尊敬自己的父亲,为大家做个好榜样,而且要尊敬所有为人父的。《弟子规》上讲的,「事诸父,如事父」,对待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一般来讲,比自己大二十年的,那就属於父亲那一辈的,见到这些长辈就如同对待自己父亲那样来孝敬他们,他们的儿女当然就非常的高兴。所以你敬他们的父母,儿女就非常的高兴,而自自然然他对你也就很爱戴、很恭敬,为你效忠。 在北京有一位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企业里面落实《弟子规》,他曾经跟我就谈到他遇到的一桩事情,真正觉得「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他的一个员工的父亲患了病,花了不少的医疗费,按照合同公司是不需要为家属支付医疗费用。这位员工的父亲自己写了一封信给这位老总请求援助,这个事情连这个员工也不晓得,父亲瞒著他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因为这个企业的老板对待员工都非常的礼遇,待遇非常好,这个老父也知道,所以不忍心再让儿子去开口跟企业老板说,所以他自己写了封信寄给老板。这老板是很仁慈的,打开信看了以后,立即就给这个员工说明,说像你父亲患这个病,医疗费用我们全部报销,这个员工也非常的感动。你看「敬其父则子悦」,你对他的父亲能够这样的关怀、照顾,做儿子的当然非常的感恩,因此对你必定是效忠,他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情。所以你看老板布施这些医药费,换得的是员工对他的忠心耿耿,这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所以天子,这是国家领导人,也能够对每一位百姓、每一个长辈都能够这样的尊敬,就自然感召整个国家人民的爱戴。 下面讲的,『敬其兄则弟悦』,一个兄长,一般是比我年长不到二十年,大概十年以内,都称为兄,做天子的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所以首先敬自己的兄长,对比自己年长的这些亲友都那么恭敬,这是悌道。自己能够行悌道,也就带动起全社会的人行悌道,大家都能够对於兄长能够敬顺,这个敬顺之心,他到了工作的岗位,为领导服务、为老板服务,自然他也就敬顺领导和老板。所以做国家领导人,他为社会做一个好榜样。而这个兄它是个广义的,《弟子规》上讲,「事诸兄,如事兄」,诸兄就是所有比我年长的人都是我的兄长,我要以悌道恭敬他们,这样他们自己的亲弟弟也就非常的欢喜,所以他们也能够对你敬顺。所以国家领导人能够行孝、行悌,就自然得民心,受到万众的爱戴。 下面讲,『敬其君则臣悦』,这个君就是领导,这里面也含有几层的意思。在周朝,当时天子底下有八百诸侯,诸侯国很多,每一个诸侯国的国主,叫诸侯,他们就是国君,我们对每一个诸侯国君都能够尊敬,这天子,尊敬他们,这个诸侯国里的臣子们、百姓们都非常的欢喜,这是「敬其君则臣悦」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这也是上位的人要做一个好榜样,君是领导,当然天子他是万人之上,他上面就没有领导,天子以下都有领导,每一个人他都能够表演出敬君、忠君的行为,也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带动起社会大众也能够忠君、敬君。这个君,像现代意义上来讲就是我们的国家,就是执政的领导、执政党。像在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这是属於君,属於天子的这种地位,最高领导。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责任把忠君的品德表演出来,忠君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忠诚於党、忠诚於人民,我们能够表演出忠诚,自然将大众的忠诚之心唤起来。忠诚是性德、是本善,本善、性德的流露,自然会给人带来欢喜、喜悦。假如说在一个企业当中,企业的老板,那是君、是领导,如果是一个部门的经理,这是属於臣下、臣子,部门经理能够给自己部门的这些员工们表演出忠君的品德,忠诚於老板,也自然感召这个部门的人对这位经理的忠诚。这个意思里面还有一层,譬如说我们如果到达一个企业里面去参观、去访问,我们对这个企业的老板格外恭敬,企业里头的员工看到我们恭敬他们的老板也是非常的欢喜,这也是「敬其君则臣悦」的意思。所以这都是本善的自然流露。 下面讲到,『敬一人而千万人悦』,这个「一人」就是指恭敬其父、其兄、其君,这是恭敬的是一个人,得到百姓万众的喜悦,这是君子推行礼敬之道,而感召来的是社会和谐。我们国家是最讲礼制的,从古至今传统的礼是非常的丰富。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礼?因为中国人明白这个道理,人人能守礼,互相恭敬,那么每个人都是喜悦的,社会就是和睦的,所以我们国家称为礼义之邦,每个人都懂礼,都能够尊敬别人。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礼就不得不讲求。所以还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去找到这一些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现前的社会更好的走向和谐。唐玄宗对这一段话的注解很简单,他说「居上敬下,尽得欢心,故曰悦也」,这里讲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这是让别人欢心。居上敬下,居上位的,这里讲到是天子,天子敬其父,敬下,它这里意思特别指的是对百姓的父亲,是任一个百姓的父亲,我对他恭敬,这是居上敬下,就感召得百姓的喜悦,尽得欢心,这就是悦的意思。敬其兄,这是对百姓的兄长我们能够敬,「事诸兄,如事兄」,百姓也都欢心。敬其君也是如此,对各级的领导,这是做天子的,对於下面各级领导,这诸君,我们都恭敬他。譬如说国家主席常常到下面去访问,去关怀地方、关怀各级政府的领导,必定是感得从上到下百姓的欢心。所以「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下面经文讲的: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我们所敬仰、所恭敬的只是一个人,这是父、兄、君任一个人,这一个人也是不固定,是任一的,可是这样的一种行为,会令到整个社会大众的欢喜。特别是现在媒体非常发达,国家领导人有一个什么样的举动,很快就传遍整个社会,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国家领导人能够关怀做长辈的、父辈的人,所有为人子的都非常欢喜,这就是『敬者寡而悦者众』。媒体一报导,某某国家领导对老人非常尊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看这是非常让百姓悦服。所以「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都是这个道理。敬一个人能够让大众都喜悦,这种做法就叫做『要道』,很重要的道理,很重要的方法,这个「道」有道理的意思,也有方法的意思。所以《孝经.开宗明义》讲到,孝是至德要道。这一章是广说要道的含义,这个要道就是一个敬,特别是在上位的人,常怀著恭敬,自己常怀著谦卑,那是最得民心的。最怕就是生起傲慢,一傲慢,骄慢了,就会失掉民心。这个不仅是国家领导,每一个团体的领导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愈在上位的人愈要谦卑,把自己姿势放低,反而能够让大众更加恭敬和爱戴。这种做法完全就是孝道,因为,人为什么要恭敬?因为每个人上面都有父母,所以我们对父母要恭敬,以这个恭敬心对待一切人,把一切人做为父母来看待,当然会得到大众的喜悦,社会真的非常容易就能够和谐,古人讲垂拱而治。这就是讲到「广要道章」。 下来我们来看「广至德章第十三」,这章是接著「广要道章」下来的,这都是开解第一章「开宗明义章」里面所讲的至德要道的含义。讲完要道,这里讲至德。广就是广述,详细的开解。为什么孝道称为是至德?这里夫子给我们详细的说明,我们来把经文读一遍: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一段也是孔子说的,所说的跟前面一章呼应。前面一章是做天子的为大众表演出孝、悌、忠,而能够以礼去敬人,得到千万人悦,百姓都能爱戴他,这里又给我们详细的讲述天子如何来教孝、悌、忠。实际上不仅是天子有这个义务教导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有这个义务,所谓要自行化他,自己要修养这些品德,也要帮助社会大众修养这些品德。我们来逐条的学习经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这一句就是讲到君子,君子一般来讲知道是天子,天子他有教导社会大众的义务。君子也泛指一切的正人君子、仁人志士,他们有很好的德行、学问,他们有这种热心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把教育事业做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不求名也不图利,就是希望把伦理道德的教育发扬光大,这些人是君子。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所希求的是道德,而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谋食就是谋获自己的名利。君子如何来教孝道?他这里讲,「非家至而日见之也」,不需要挨家挨户去教孝道,而自己好好的落实孝道,逐渐逐渐大家见到他在行孝,对他生起敬佩,向他学习,自然孝道就教给大家。所以,我们看到唐玄宗他注解里面讲得好,他说「言教不必家到户至」,言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孝道不必每家每户去走,跟人家苦口婆心的说,你要孝养父母,你要恭敬你的长辈,这样挨家挨户很累,而且效果未必是好。应该怎么做?「日见而语之」,这是讲到天子他能够自己认真的行孝,让大家见到,大家对他生起敬佩之心,然后他才跟大家讲行孝的道理。这是讲先自己做到然后再说;做到说到这是圣人,说了就做这是贤人。如果是做到了,它才有教育的效果。 所以「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教化的效果是自然的,能够自己行孝於内,内是在家里,在家里自己行孝,他就自自然然能够把这种教化流传给外人。凡是来他家里看到他的这种孝行,都敬佩不已,而且会广为流传。就像过去舜王,他在年轻时候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母亲很早去世,父亲娶了继母,结果他的父母虐待他,甚至要把舜置之於死地,而舜他能够依然保持纯孝之心对父母行孝道,这种行为感化了乡里,也感化了当时的帝王尧,尧帝就把他请出来为国家服务。这么好的一个孝子,要为国家服务必定是忠臣,能够让他来治理天下,必定他能够以孝心治理天下,孝治,所以后来把王位都传给他。你看看舜王他完全是自己力行孝道,而没有挨家挨户的去讲你要行孝,可是教化的效果,不仅是在当时非常的卓著,普天下之人都效法舜王行孝,这是其化自流於外,化就是教化,自自然然的流传在外面,就是教导大众,大众就受到感化。不仅当时大众被感化,都能力行孝道,而且,你看舜他是二十四孝之首,从古至今,多少人看了二十四孝都效法舜那样去孝敬父母,乃至四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讲到舜的故事,依然受感动,依然能够生起我们的效法之心而去孝敬父母。所以这就是君子教孝是先要自行而后化他,正己而后化人。 我们现在国家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有和谐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渴望和谐,该怎么做?「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最好的是教孝道。教孝,像国家如果能够每年来评出十大孝子进行表彰,把他的事迹推广让大家学习,通过媒体把教育的效果达至最大化,人人都能够看到孝子的故事,自自然然民风就变得淳厚。被选上做孝子的,他也是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自己行孝,结果能够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学习而行孝。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每一年都在评出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我记得在二00五年,这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当中就有一位田世国,他是广州的一名律师,是山东人,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需要把肾换掉,结果田世国他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出来为他母亲换肾。而且他母亲是非常爱自己的儿女,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捐肾,母亲是不会接受。田世国就瞒著他的母亲,跟医院的医生说好,说这个肾是来自於另外一个捐献者的。手术当天母子两个人分别被推入手术室,医生就从田世国身上切下他的肾,然后移植到他母亲身上,等手术完成以后,母子都康复出院,他母亲还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这个新肾是来自於她的儿子的。 田世国他能够这样的行孝,把自己的身体器官都能够捐献出来,报答母亲的恩德,感动了全中国。当他被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采访的时候,他自己也都觉得好像不值得这样来表彰他。他自己说,他很诚恳,很朴实,说我只是为我母亲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母亲生我、养我,恩德如山,我现在只是拿一点点东西回报,没想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能够把他给评上,他自己也觉得很意外。为什么要选他来做感动中国的人物?这就是教以孝。田世国他的这种孝行,虽然是在他心目中是很平凡的,是应该做的,但是这种行为能够对全国产生极好的效果,能够唤起全民的孝心。所以多少的父母为之落泪,多少的儿女为之动容,孝心被唤醒。对田世国而言,他不需要一家一户的去走著跟大家讲你要行孝,可是就这样他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他就对全中国有了教化,教孝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中央电视台的评选。所以媒体如果能够常常推动伦理道德的这些教育节目的播放,对於整个社会民风的转变、改善会有很大的作用。 我记得我们的师长第一次应邀到印尼去访问的时候,末学当时也跟著去。一下飞机,直接由他们的国宾接待人员把我们请到副总统的办公府上。副总统当时会见我们的师长,我们当时也在埸,副总统当时请教我们的师长,如何能够将印尼经济状况改善?如何能够使印尼的社会安定和睦?这是印尼的两大问题,国家领导人向我们师长请教。而师长告诉他,告诉这位副总统先生,说社会安定是第一个问题,经济的成长繁荣是第二个问题,如果能够把社会建设得安定和睦,经济自然繁荣。印尼在一九九八年金融风暴以后,经济一直抬不起头来,为什么?社会不安定,所以外国投资者也不敢来投资。只要社会安定,投资就能够繁荣。如何能够使社会安定?我们师长给他建议,最好在全国挑选二十位到三十位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老,他们是真正在道德上令人敬佩,而又能够对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教育能够熟知,让他们每天就在电视台讲课,劝导大众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德行。印尼它是伊斯兰教的国家,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都是伊斯兰教徒,虽然他们国家并没有宣布自己是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它的人口,伊斯兰教的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如果能够选取这些伊斯兰教的长老,他们也在电视台上进行宗教的教育,讲述伦理道德、讲述因果教育,教什么?就教这些德行,也不需要挨家挨户的去说,通过媒体在国家电视台来播放,也就能够很快的改善社会的风气,令民心纯朴,令到社会安定。这是师长给他们领导人的一个建议。 而师长本人也是这么做,他是给我们示现五十年讲经教学不断,到现在八十二高龄,依然每天在摄影棚里面讲两个小时经,通过网路播放到全世界,教导大众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也不需要挨家挨户去讲述,就用现在的高科技,「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六集) 2008/7/16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6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