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优婆塞显觉杨卓编太虚法师论佛学次第统编佛法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对于一大藏经律论著,每使人望洋兴叹,莫知何所适从。虽有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佛尔雅、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等编撰,仅解释名句耳。虽有大明三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撰编,仅录列名数或略解句义耳。虽有阅藏知津、法海..
明法(二)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
发愿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
周叔迦
【周叔迦】近代唯识学者,安徽至德人,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十五年开始研究佛学,二十年到北京,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辅仁、中法诸大学,主讲唯识学、因明学、中国佛教史等课程。他在北京加入三时学会,《宋藏遗珍》的出版,他出力颇多。二十二年,叔迦以其讲..
法舫
【法舫】俗姓王,河北井径县人,民国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贫困,自幼父母双亡,因逃避旱灾到北京,入法源寺义学读书,十余岁时依姚家井观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国十一年入武昌佛学第一届受学,亲近太虚大师。武院毕业,入北京藏文学院,曾随大勇组织的西藏学法团赴西藏学..
大乘经(Mahayana sutra)
Dachengjing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
大乘论(Mahayana sastra)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出现的。《瑜伽师地论释》称: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
阿底峡(Atisa 982~1054)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
中国佛学会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后,设会所于南京毗卢寺,后迁至张府园。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在星期研究会上举行佛学座谈。其后,又相继在上海..
欧阳竟无(1871~1943)
Ouyangjingwu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早岁肄业经训学院,攻经史之学,后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而对佛学发生兴趣。 1904年至南京,受教于杨文会,研习佛学。后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1910年又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佛学。翌年杨文会逝世,遵遗嘱在金陵刻经处校刻佛经。1..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Shijueyue印度佛学家、汉学家。在印度大学毕业后,曾去法国远东学院师事佛学家莱维教授,从事汉文佛典的研究工作。曾任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副校长。到中国留学时,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通晓古汉语、梵语和中亚语言,专门从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千年史》..
杨文会(1837~1911)
Yang Wenhui清末佛学家。字仁山。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幼随父居北京。太平天国时期,转徙于皖、浙、苏之间。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同治元年(1862),偶于安庆书肆中,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佛经,刻印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主管政府..
丁福保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通日文。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三十六岁时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年逾四十始向佛,悉弃向日所学。著述分为医学、文学、进德、佛学等四种丛书。其中佛学丛书之特色,在..
经藏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2、藏放经典的府库。3、国家所宝藏的佛学书。
普贤十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即: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所带来所形成的发展限制,从而凸显了宗教与生态文明、乃至佛教信仰与生态..
陈坚: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一、楔子:希望神学基督教有所谓的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希望神学根据基督教末世论讨论社会发展和现实政治问题,以基督教希望作为现代教会走向其信仰未来的行动准则。希望神学是基督教古已有之的末世论、弥赛亚信仰以及千禧年思想e在当代神学中的一种新的综合反映,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
佛学中的五欲
财欲是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金钱虽然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追求金钱的欲望太重那么就会变成做什么事情都要向金钱看齐,最终会变得嗜钱如命,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样就没有生命的内涵可言。色欲就是对美色喜爱和占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快乐的源泉,其实这些人是没有看到色欲的本质,沉迷于色欲其实对一..
佛学的行善方法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三)《成实论》与成实学派
(三)《成实论》与成实学派成实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成实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间由于教义、人物、法统、地域的关系,这个学派被称为“成宗”、“成论宗”、“假名宗”、“成论师”、“成实论师”等。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成实学派势力很大,与般若三论学派、涅槃学派一起构成这一时期的..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四)《俱舍论》与俱舍学派
(四)《俱舍论》与俱舍学派俱舍学派是指在南北朝梁陈形成一直延续到唐初的以研习、弘传《俱舍论》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相对于成实宗学派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学派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原来中国佛教学者研究阿毗达磨的毗昙师,都以《杂阿毗昙心论》为主要论书。及至真谛译出《俱舍论》,乃..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二)《毗昙》与毗昙学派
(二)《毗昙》与毗昙学派毗昙学派是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一切有部”《毗昙》类经典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学者史籍中称为“毗昙师”。毗昙即“阿毗昙”,唐代译本作“阿毗达磨”,一般指部派佛教“三藏”中的“论藏”以及论藏中所含的义理。阿毗昙(略称“毗昙”),意译为“无比法”,意指此无漏智在..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
五、学派并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差别,形成南朝佛教重义学、北朝佛教重信仰修行的特点,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专弘某一经或某一论的佛教学派的形成,学派佛教的兴盛是隋唐佛教鼎盛得以成立的最主要条件。在这一阶段,围绕着《..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
(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涅槃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大涅槃经》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史籍中称之为涅槃师。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前,东汉支娄迦谶就译有《梵般泥洹经》二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二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二卷,均早佚。法显在中印度华氏城..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慧远与其弟慧持至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东晋兴宁三年(365年),慧远随道安至襄..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管有僧肇这样的解空大师提出“不真故空”的妙论和竺道生这样的“涅槃圣”拈出“佛性我”来启..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二)本无、心无、即色宗
(二)本无、心无、即色宗一般而言,本无、心无、即色三宗分别受玄学之贵无、崇有、独化三派理论的较深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并非盲目模仿,而是力图借用玄学语言阐释佛学问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使之变形为以佛学方式解答玄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佛学的轨道。本无宗包括两家:一是本无宗,二是本..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
(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慧叡《喻疑论》),方有竺道生之横空出世,涅槃佛性之说便代替了般若学而成为南北..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一)“六家七宗”的学派归属
(一)六家七宗的学派归属关于鸠摩罗什来华之前的中国佛学,罗什高徒僧叡在《〈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中云:自慧风东扇,法言流泳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寥寥数语,准确地概括了这一较长时期中国佛学的面貌。然而,对于格义和六家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
(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到东汉时期其信徒逐渐扩大起来。佛教信仰的传入是与译经同步的,因为佛教思想系统传播的首要条件就是佛经的翻译。如前所述,前一个半世纪只翻译了《浮屠经》﹑《四十二章经》等两部佛典。但在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的时候,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到汉地,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