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chengjing

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又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方广经或大方等经等。相对于小乘经而言。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当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有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有提倡般若正观的《宝积经》类;有倡导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和十二因缘,依于一心的《华严经》类;有宣扬 诸法实相,主张开权显实和会三归一的《法华经》类;还有发挥念佛三昧思想和奉行净土信仰一类的经典,如《阿閦佛国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般舟三昧经》等。5世纪又陆续出现了一部分大乘经。有提出佛身是常、法身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思想的《大涅槃经》类;有主张自性清净心,发挥如来藏缘起的《胜鬘经》类;有讲大乘菩萨道,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用十善巧解释智慧而构成的《菩萨藏经》类;有属于论藏性质,发挥唯识学说的《大乘阿毗达磨经》和阐发万法唯识思想,主张阿陀那缘起的《解深密经》;还有调和如来藏缘起和阿赖耶缘起的《楞伽经》和《密严经》等。此外尚有说菩萨戒行的《梵网菩萨戒经》,讲如来三密,建立各种曼荼罗,宣说各种真言陀罗尼的《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秘密经类。

上述大乘各种经类,是大乘佛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依据。大乘经部帙浩繁,汉译者达数千卷之多。原来各家经录大小乘经是不分的。《历代三宝记》所引作者不详的《众经别录》,开始分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等。《开元释教录略出》则把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5大类,加上诸重译经和大乘经单译2类,共7部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仍是大小乘经不分,但在10大类中,除阿含部为小乘经,本缘部和经集部大小乘经混杂外,其余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和密教部,基本上都属大乘经类。《频伽藏》则将大乘经分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等5部分。(高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