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有工作上的挫折,在家里有生活上的坎坷,不要惧怕,这都是成就的助缘,是修行中必须要经过的。
相关推荐
三境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违之境。
三毒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
苦等五受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
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的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嗔心所
【无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成唯识论》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即生苦之因。对于苦及生苦之因,不起嗔恚之心,于诸有情,常存慈愍,曰无嗔。见《成唯识论》卷六。..
喜受
【喜受】五受之一。即于顺境,其心适悦的感受;为受心所对苦、乐、忧、喜、舍五受之一。在欲界、初禅及第二禅中,凡与意识相应所起的心悦,称为喜受。见《俱舍论》卷三。参阅‘五受’条。
二烦恼
二种之烦恼。(一)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一)根本烦恼,即无明惑。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故称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即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瞋、痴等烦恼,随逐不舍,故称随烦恼。 (二)内着烦恼与外着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载:(一)内着烦恼,..
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须先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遍行
又名遍行心所,乃周遍起行之意,心若生时,此五心即相应俱起。一、作意,即注意,也就是留意,它领导心识去攀缘外境;二、触,即接触,由于作意,使根与境相接触,因而产生了识(了别、认识);三、受,受者领纳,谓此心生时,能领纳顺逆等境,若领纳顺境,叫做乐受,领纳逆境,叫做苦受,领纳俱非之境..
五受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
六识容与三受相应
【六识容与三受相应】 p0312成唯识论五卷十四页云: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以逆境苦难为师
以逆境苦难为师◎大安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在粗砺石头上磨才能锋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

在逆境中精进
在逆境中精进◎ 宣 化我现在对大家说一说我念《地藏经》的经过。我在十六岁那年,开始为人讲《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我根本不会讲,可是还要讲。为什么?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想研究经典,可是不识字。于是我想,我应该担任这份工作,于是义不容辞讲起难讲的经典。有一天,在偶然机会之下,发现一本《地..

十种逆境为道场
原文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有些人学佛以后压力很大:“哎呀,我造的业太多了。”“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无需担心。如果你能认真学修佛法,并且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哪怕再深重的烦恼,再严重的恶业,也能立即消除。 《华严经》中有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猫一出现时..

我为消业抓了三副禅药
◎ 本 性谦卑比山高比海深,无所不容。傲慢比麦芒尖比针孔细,无所不入。出生五十多载以来,我深知,消业的重要性。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此指恶业。恶业如风,扑面虽不伤,却随时吹人坠悬崖。恶业如水,水之没足虽无碍,而淹全身则危而殆也。凡夫如我,无始以来,身心灵之过患错失,如华严之境,可..

逆境也能种福田,看你怎么善用其心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遇到这样的顺境的时候,你自己要思惟,你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要自己思惟,我的家庭现..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自己的智慧,才能安全生存。一般的动物,弱肉强食,在..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

李炳南:逆境、灾难、轮回的解救法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

顺境、逆境,都是生命中的礼物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生命的时候,也是圆满你生命蓝图的阶段。为什么你会遇到这个问题?出现这种情绪?选择..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自己的智慧,才能安全生存。一般的动物,弱肉强食,在生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挫折、..

刘素云:顺境和逆境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讲顺境和逆境的问题。人的一生总有顺境,总有逆境。哈尔滨的同修见到我都说:刘居士,你条件太好了,你环境也好,你人也好,你各方面都好。我跟他们说,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每个人的逆境,每个人的挫折,那个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路,每个人都要经历。我说我经历的可能你们都不一定..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就业难,而是消业难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就业难,而是消业难首先: 未婚同居,贪色纵欲,或意淫手淫。把学习知识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卿卿我我,貌似甜蜜的爱情之中,本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却消耗自己的青春于其中,此为不忠! 其次: 父母把血汗钱用来供我们大学生上学,而我们中很多人却把这..

长辈批评骂你,是在给你消业
长辈批评骂你,是在给你消业修道不要太娇气,娇气的人一般短命。以前有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别人讲她一句,她受不了,就走十多里路回家。七八岁的孩子而已。太娇气了,后来果然夭折了。娇气就是受不了气,自尊心太强,太自卑。修道人要改掉这个习惯。能学会忍受。 禅宗丛林的训练,也是不讲人情的。..
烦恼障相
【烦恼障相】 p1192辩中边论上卷十页云:颂曰: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
诸行不住
【诸行不住】 p1347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七页云: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苾刍,诸行不住。答:不久住故,说不住言。非谓全无剎那住相。尊者世友,作是释言:契经但遮剎那后住,说不住言。非谓诸行无剎那住。若全无住;世尊不应建立施设世及剎那。复作是释:剎那住相,微细难知,难可施设;故说不..
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
【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 p1361瑜伽六十一卷二十二页云: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
安住种姓补特伽罗
【安住种姓补特伽罗】 p0626瑜伽二十一卷十二页云:云何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或有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亦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而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及已出离。或有软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贪行。或有瞋行。或有痴行。或生无暇。或生有暇。或有纵逸。..
瞋恚者相
【瞋恚者相】 p1322瑜伽八卷十三页云:复次瞋恚心者者:此是总句。恶意分别者:谓于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为损害,起决定执故。当杀者:谓欲伤害其身。当害者:谓欲损恼其身。当为衰损者:谓欲令彼财物损耗。彼当自获种种懮恼者:谓欲令彼自失财物。此中略义,如前应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