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逆境当作磨练,借机修炼自己的道心。
相关推荐
三境
由彼六识,对于根尘,所现之境有三:谓顺、违、俱非、之三者是。境者,心所游履攀缘之处也。一、顺境 谓于情顺适之境。二、违境 谓于情违逆之境。三、俱非境 谓于情不顺不违之境。
三毒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
贤劫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生灭
欲明生灭之相,先明生灭之义。言生灭者:一、生 有为诸法,依因缘之和合,而未有之法有,是谓之生。二、灭 依因缘之离散,而已有之法无,是谓之灭。有生必有灭,有为法是也。灭者不生,无为法是也。但由中道正见言之,有为法之生灭皆假生假灭,非实生实灭也。..
一切
【一切】梵语 sarva,音译萨婆,乃总赅众物之词。《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范围内者,包含广的一切;少分指..
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
二变
【二变】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参阅‘因缘变’、‘分别变’条。..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切有为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大事因缘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一心念佛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十二因缘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
实相
shixiang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
五位七十五法
wuwei qishiwufa小乘说一切有部对宇宙万有的分类法。他们把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两大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有为法;非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无为法。有为法中分为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只有三种。总计七..
缘起(pratitya-samutpada)
yuanqi佛教教义。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种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大自在..
一世界
【一世界】 p0003显扬一卷十七页云:谓一日月之所照临,名一世界。二解 显扬十八卷十八页云:何因缘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多世界,乃至色究竟天;而同说为一世界,但至梵世?谓亦由二因故。一、同成坏故,二、建立众会故。三解 集论四卷二页云: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一中劫
【一中劫】 p0003瑜伽二卷六页云:谓有如是时,世间有情,寿量无限。从此渐减,乃至寿量经八万岁。彼复受行不善法故;寿量渐减,乃至十岁。彼复获得厌离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缘,寿量渐增;乃至八万。如是寿量一减一增,合成一中劫。..
一切种忍
【一切种忍】 p0004瑜伽四十二卷十二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忍?当知此忍,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了知不忍非爱异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于诸有情,有哀怜心;有悲愍心;有亲爱心。由亲善故;勤修行忍。于其无上正等菩提,猛利欲乐。为圆满忍波罗蜜多;由是因缘,勤修行忍。如世尊..
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 p0007成唯识论二卷二页云: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一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p1 ..
一中一切中
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p5 ..
一切
梵语 sarva,巴利语 sabb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三四下):“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
一切有为法
指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金刚经(大八·七五二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大九·五五六上):“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p10 ..
一切行禅
为九种大乘禅之一。意即大乘之一切行法皆含摄于禅定中。凡有十三种:(一)善禅,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二)无记化化禅,不待作意思惟,即能于定中作种种无穷变化。(三)止分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四)观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五)自他利禅,正定现前时,则能自利利他。(六)正念禅,正念思惟,无诸杂..
一切法
梵语sarva-dharma,巴利语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 sajskrta-dharma)、无为法(梵 asajskrta-dharma)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摄大乘论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 p12 ..
断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
辟支迦罗
【辟支迦罗】孤山云:此翻缘觉,观十二缘而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今楞严云:复有无量辟支者,将非他方无佛之土,大权引实,而来此会乎。霅川云:或佛知此众当获大益,威神摄至,不亦可乎?独觉称麟喻者,名出俱舍,名为犀角,出大集经。槜李云: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