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四月七日,作家柏杨先生应马来西亚马华公会邀请,前往吉隆坡演讲。随后,当地“新生活报”社长周宝源及总编辑吴仲达两位先生向他介绍这则真实故事和不幸的主角张四妹女士。回国后,柏杨先生撰写“穿山甲人”上下两篇专题报导,发表于当年七月十二日及十三日两天的中国时报。原文甚长,略摘如下:
相关推荐
四相之二种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不与
谓他摄受有情无情。诸资生具。不舍不弃。不惠不施。
果报
【果报】即由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结果。此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异熟果等。此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的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二、别报,即人人个别的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美丑、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若就时间而言,则..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时,先反躬自问,责备自己定有不是之处,而应得如此报应,心中毫无怨尤。
无情
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法报应三身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证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
三身三德
(名数)三身者法报应。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对,则法身即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洞山良价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洞山良价禅师。会稽人。姓俞氏。幼出家。年二十一往嵩岳受具。者谒南泉值马祖忌日设斋。泉问众曰。今日设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无对。师乃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闻之赞曰。此子虽后生却堪雕琢。师曰。和上莫压良为贱。次谒沩山问曰。顷闻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沩曰。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
一体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 p85
九恼
又作佛九恼、九厄、九横、九难、九罪报。指佛因过去世之业障,而于成道后所受因果报应之九种灾难,即:(一)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之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应。(二)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
露柱
露在外面之柱,指法堂或佛殿外正面之圆柱。与瓦砾、墙壁、灯笼等俱属无生命之物,禅宗用以表示无情、非情等意。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勘辨(大四七·五○三下):“师指露柱问:‘是凡是圣?’员僚无语,师打露柱云:‘直饶道得,也祇是个木橛。’”又“露柱怀胎”比喻无心之活动;“灯笼露柱”意谓以本来面..
四喻
【四喻】金光明经:四佛同举山斤海滴,地尘空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天台释云: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应言寿无量。孤山索隐,未善此文。执能喻之有量,迷所况之无量。以下三无常之数,释上三常寿之身。报应淆混,疑释颠倒,垂裕后昆,当详察焉。..
一体
[出法界观]一体者。常住真心之体也。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颂云。情与非情共一体。是也。..
非情
指草木土石等无情识的植物或矿物。
三昧耶身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莲华为弥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别个之标帜。杂谈..
四种羯磨
【四种羯磨】 p0432瑜伽九十九卷十二页云:云何羯磨?谓一切羯磨、略有四种。一者、单白羯磨。二者、白二羯磨。三者、白四羯磨。四者、三语羯磨。此四羯磨、略有二事为所依处。一、有情数事为所依处。二、无情数事为所依处。有情数事为所依处者:谓出家羯磨、若受具足羯磨、若补特伽罗同意羯磨、若出罪..
饿鬼因
指堕于饿鬼趣之业因。可分为通、别等二因。通因,即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等恶业以外之其余杂业,如欲得名闻,或内无实德而虚比贤圣,或起下品十恶。各别之因,详见饿鬼报应经、六道轮回经、佛说鬼问目连经等。如饿鬼报应经载,地狱诸饿鬼中有常苦于头痛者,系由于本为人时,以杖打众生之头所致;..
六身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
诸根变异
【诸根变异】 p1347瑜伽五十四卷二十一页云:又略由四缘,诸根变异。一、由外缘所生。谓由受用摄受,损坏外境界故。或由他辈所损益故。二、由内缘所生。谓由各别不如理作意所生贪等诸缠烦恼故。或由如理作意所生三摩钵底等故。三、由业缘所生。谓由先业增上缘力,感得端正丑陋等故。四、由自体变异所生..
乐分布
【乐分布】 p1309瑜伽八十三卷八页云:于惠施中乐分布者:谓于父母妻子等所,时时平等,而分布故。
增益见及损减见
【增益见及损减见】 p1317杂集论一卷十四页云:问:如是五见,几增益见?答:四、是增益见。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于诸见中,增益第一,及清净故。谓于五取蕴所知无我境,增益我我所自性;是萨迦耶见,增益我常无常差别;是边执见。于诸恶见,增益第一;是见取。即于此见,增益清净;是戒禁取..
邪行八相
【邪行八相】 p0672 瑜伽七十九卷九页云:云何邪行?当知略说后后引发、有八种相。一者、能退智资粮邪行。二者、退智资粮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念故;能坏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坏故;能令非菩萨仪恶意现行邪行。五者、恶意现行故;能令难可调伏邪行。六者、难调伏故;能令行于非道邪行。七者、..
五种念诵
念诵之法可分五种。一般经轨多列举四种念诵之说,仅秘藏记与金刚界对受记举出五种念诵之名。(一)秘藏记之五种:(一)莲华念诵,即诵声仅闻于自耳之念诵;系用于莲华部之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唇齿相合,小动舌端之默诵;系用于金刚部之念诵。(三)三摩地念诵,不动舌,仅于心中念诵;系用于佛部之念诵。..
五种故思
经过思惟所造之故思业分为五种,即:(一)他所教敕之故思业,谓自己虽不欲作,但由他人之强制,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二)他所劝请之故思业,谓自己虽不欲作,但因他人之劝请与引导,而执为自己之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三)无所了知之故思业,谓无得失之分别,亦无所执着,随欲所作,发起故思,行不..
五藏
(一)藏,梵语pitaka,为含藏、摄持之义。含藏摄持一代圣教之典籍分类为五,称为五藏。有如下数说:(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所立。即:(1)素呾缆藏,即经藏,诠定静。(2)毗奈耶藏,即律藏,诠戒律。(3)阿毗达磨藏,即论藏,诠性相分别之慧。(4)般若波罗蜜多藏,诠大乘真实之慧。(五)陀罗尼藏,即佛..
五转与四重圆坛
密教以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分为从果向因、从因至果二种:(一)从果向因为化他门,以(a,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而以中台为发心,八叶为修行,二重为菩提,三重为涅槃,世天等为方便。(二)从因至果为自利门,以第五之 (āh,恶)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以中台为方便,八叶为涅槃,二重为菩提,..
六十心
指凡夫妄心(烦恼染污心)之六十种差别相。大日经疏卷二记载,大日如来将瑜伽行者之心相分为六十种,并详释其一一心相。然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仅举出前五十九心,即:(一)贪心(藏hdod-chags-kyisems)。(二)无贪心(藏 hdod-chags-davbral-bahi sems)。(三)瞋心(藏 she-sdav-gi sems)。(四)慈心(藏 b..
六大城
佛世时,中印度著名之六大都城。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举出舍婆提城(梵 ?rāvastī)、娑枳多城(梵 Sāketa)、噡婆城(梵 Campā)、毗舍离城(梵 Vai?āli)、波罗奈城(梵 Bārānasī)、王舍城(梵 Rājagriha)等六大城之名。长阿含经卷二则以迦毗罗卫城取代娑枳多城,巴利文经典以憍赏弥城取代毗..
六夷
六波罗夷之略称。大乘之十波罗夷中,除大小乘共说之四波罗夷者。指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p1259
六耳不同谋
指三人无法保全秘密。其义转为禅家教导弟子之警语,意谓耳食之学,无益于道。景德传灯录卷六(大五一·二四八上):“洪州泐潭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祖师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师便近前,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谋,来日来。’” p1262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