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平常心,无时不是快乐;修得一颗满足心,无处不是幸福。忙..
一日禅:觉知每一念 莫向外求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觉,佛向自心求,一切都要返求诸己,不要向外驰求。外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宝藏,只有打开自己这个宝藏才会有受用。打开自己这个宝藏,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快乐和财富。..
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
《 宗 镜 录 略 讲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为什..
黄柏霖:一念惭愧促成放生团,自己生病遇贵人帮助
我深深的觉得,我这十几年来带放生,我就觉得感触很多。像我家兄,我刚开始成立「放生会」,是因为他儿子结婚。他说,结婚办了几十桌,吃了很多猪肉、鸡肉,不好意思,觉得很惭愧。惭愧心就有好处,惭愧心一出来,善念就出来;惭愧心不出来,善念就发不出来。他说,「老弟,你可不可以帮我儿子放个生?」..
一念觉悟佛现前
一诚开示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憨山大师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
只要一念觉悟,佛就在你身边
一诚法师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信愿法师:因愿文言「乃至十念」往生,成就文言「乃至一念」
乃至十念显口称之行,乃至一念表内受之信,信行皆缘本愿名号,是一非二。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此往生之业事,非由称念之数目决定,乃是名号决定机之往生,名号具本愿力故。无论众生称念多少、定心散心,皆由名号决定其往生,非众生称念之功而生,十声与一声之称念,功..
只要一念觉悟, 佛就在你身边
一诚法师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时时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运
道证法师满天霁月光风,尽入一方水中;如来无量功德,尽入一念心中。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各种声音都提醒我们念佛。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
大愿法师:统一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我们来看一则公案:南陷禅师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一位大德。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专程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什么是禅的智慧。这位教授自认为学了很多禅法,心里对南隐禅师不太服气,希望借此机会跟南隐禅师一较高下。见到南隐禅师之后,他很傲慢地向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南隐禅师没有为他不尊重自己而感到..
宣化上人: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一个弟子一起各处去游历。走到这么一个地方,几百里地也没有一个人;这徒弟就问佛:「世尊!这地方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唉!」释迦牟尼佛就叹了一口气说:「这种事情,说起来是太痛心了!」徒弟问:「怎么一回事呀?我想要听一听啊!」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因缘。 以前在这个..
衍慈法师:「一念」之道
「一念」之道「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事实,说明宇宙万法都从心而生,并且随时随地在变迁,每秒钟都有变化,没有不变的事。经中告诉我们,世事都是相对而立,所谓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有快乐时,就必有痛苦。下面试举佛门经常听到的几个名词为例:(一)快乐与苦..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延宗法师人生无常,人心善变,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面对人生种种境遇,一笑而过,是一种人生的优雅。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
只看此一念着力
◎ 憨 山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只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覰之,覰来覰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
念佛最重要的是临终那一念
智谕法师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受到用呢?因为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我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
人间三千事 淡然一笑间
◎ 慧 南一、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平常心,无时不..
李炳南: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
观想念佛出自《十六观经》。经里一共说明十六种观法,现在略举前两种观法:日观与水观。第一、日观:首先面朝西方,端身正坐,仔细观想太阳落山处,使心念牢牢安住在这一境界上,不移不动,集中精神,专注观想,内心平稳。太阳即将西落时,彤彤日轮,状如空中悬鼓。日观修成时,无论开眼或闭眼,这种所..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 谛闲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赅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念于一念之中,无法不在里许也。请试言之,现前一念之心,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十界者何?曰: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
梦参老和尚:你有这么一念心,就使你度过一切灾难
《楞严经》上讲,说是一位佛子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了,他遇到一些灾难了,还信不信佛呢?就是这么一句话,他坚定不移,还是信。就像什么似的呢?就像在我们头顶上,一个热铁轮在那边转,这种苦是受不了的。不能因为这个苦,把我们的菩提心退了,这叫菩提心。因为你有这么一念心,就使你度过一切灾难。在..
语清净
【语清净】 p1283集异门论六卷五页云:语清净云何?答: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复次诸所有学语业,诸所有无学语业,诸所有善非学非无学语业,如是一切,名语清净。
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
【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 p1241瑜伽七十四卷五页云:问: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无有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未触、未作证中,起得触证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远离杀生
【远离杀生】 p1257法蕴足论一卷九页云:何等名为远离杀生,而说名为乃至命终远离杀生邬波索迦第一学处?即前所说邬波索迦,于此杀生,能善思择,厌患远离,止息防护,不作不为,不行不犯,弃舍揠塞,不拒不逆,不违不越;如是名为远离杀生。是故说名乃至命终远离杀生邬波索迦第一学处。..
六句义
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派之祖优楼佉(梵Ulūka)所立,至后代慧月(梵Maticandra)论师乃依据六句义而广开为十句义。六句义即:(一)实句义(梵dravya-padārtha),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二)德句义(梵guna..
六识十名
指第六意识之十名。据宗镜录卷五十所举,即: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 p1312
举一明三
禅林用语。谓知解敏锐,示一即能知三。禅宗以此语显示伶俐之机用。碧岩录第一则(大四八·一四○上):“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碧岩录第九十七则] p6557
药王菩萨
药王,梵名Bhaisajya-rā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聪明多智,为大众广说大乘如来之无上清净平等大慧。时众中..
生一切支分印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生得定
(术语)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也。为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定之八定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