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则公案:

南陷禅师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一位大德。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专程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什么是禅的智慧。这位教授自认为学了很多禅法,心里对南隐禅师不太服气,希望借此机会跟南隐禅师一较高下。

见到南隐禅师之后,他很傲慢地向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南隐禅师没有为他不尊重自己而感到生气,客气地请他坐下,倒茶来招待他。不一会儿,水倒满了。可南隐禅师没有停下来,仍然一直倒着,水当然就溢了出来,流得到处都是。

教授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来,终于忍不住大叫道:师父,水已经溢出来了,你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回答:是呀,杯子是满的,再加水它就会溢出来,而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怎么对你说禅呢?

这则公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种种知识、思想和成见,就没有空间去承载新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资讯填满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脑子特别好使,把一些鸡毛蒜皮、恩恩怨怨的事记得一清二楚,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结果只能生活在无休止的抱怨和痛苦之中。

《列子周穆王》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个叫华子的人患有健忘症,他常常刚出门就忘了回家的路,现在记不起从前的事,以后又忘了现在的事,有一天,他在路上指看一座房子问一位妇女:这是哪里呀?妇女说:这是你的家呀,你怎么不记得了?他又问:你长得真美,你是谁呀?妇女生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呀,你连我也忘了?他无奈地摇摇头。

见他这个样子,妻子只好四处许愿:有谁能治好华子的病,我愿分一半财产给他。

有一天,来了一位世外高人,他说:华子的病不是占术、祈祷、药物就能医治的,让我与他同住七天,或许能治好他的病。

七天过去了,高人将华子带了出来,华子的病好了,他的家人都很高兴。

然而,痊愈了的华子变得喜怒无常,动不动就发怒、生气,还将妻子赶出家门,又对儿子肆意打骂,把好好的家庭弄得鸡犬不宁。

人们感到奇怪,问他:你病好之后,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华子说:从前我患健忘症时,内心坦荡,连天地的有无都不放在心上,何来烦心之事?现在记忆恢复了,生死得失、喜怒哀乐全都随之而来,天天处于烦恼之中,所以言行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世界科技译报》载文说:精神病学家亚历山大卢里亚曾经对一位十分不幸的男子做了非常科学的检查,意外地发现此人永远不会忘记在他大脑中所有留下印象的东西,他的大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种种信息使他窒息,以至于大脑运转混乱。到后来,他根本无法看书,也不能合乎逻辑地思考了。

凡夫众生总喜欢把一切成败得失、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等牢牢记在自己心中,让那些伤心事、烦恼事、无聊事永远萦绕于自己脑际。其实,这样做就等于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戴上无形的枷锁,这无疑会让我们的生命之舟无法轻松、自在地向前行驶。

一个人背负着昨天的痛苦、挫折、失败的阴影,无法做到豁达、坦然,只会使步履沉重,只会阻碍事业的成功和生命的进程;一个人如果执著于过去成功的经验,同样会让自己的人生遭遇困境。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套现在的事物,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失败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说:人寡不死其所长。这是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凡夫众生很少有不死在他的长处里面的:游泳游得很好的人死在水里面;打猎很擅长的人死在山里面;开车技术很好的人死在路上,死在车祸之中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所依恃,他们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较擅长,所以不断去犯险。

如果我们太过执著于过去的一切,那么肯定会被自己的过去绑住,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执著而导致失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任何东西粘住,不要对任何东西生起执著。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的心承载不了太多过去,即使过去的经历中有值得留恋的辉煌业绩,也已经成为过去了,把昨天的荣耀记挂在心头,太过沉浸于以往的成功、荣誉或辉煌之中,同样会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年轻时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老了却一事无成,只能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睡觉,有的甚至顽固守旧,阻碍了历史或科学的发展。所以,放下过去,忘记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忘记过去的失败与磨难,忘记过去的成功与光环,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吧!人生的征迹才刚刚开始,放下对过去的执著,放下心中的包袱,真心地活在当下,找们才能心无挂碍,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享受当下的一切。

理在心不可得:

宋朝大慧宗杲禅师是中兴临济宗的功臣。有一天,他派一位没有开悟的弟子道谦替他送信给湖南长沙的一位张居士。道谦很苦恼,发牢骚说:师父啊,你不让我好好用功修行,却让我千里迢迢去送信,荒废道业。你看,我出家都二十年了,连禅悟的门都没有摸到呢?

这时,大慧宗杲禅师另一位已经开倍的弟子宗元禅师安慰道谦说:你放心,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一切我都可以帮你做、但是只有五件事需要你目已去科理,我没有办法帮你。那就是穿衣、吃饭、大便、小便,还有驮着一个像尸体一样的身体在路上走,道谦听了以后,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明白了禅修的法门,也不用宗元禅师陪他去,自己一个人上路了。

在路上,他只顾着生活之中最单纯的事情,只是活在当下,心中再也不受任何妄念的干扰。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他只是非常清楚地觉知当下,知道当下在做什么。他的烦恼越来越少,情绪也不再波动,他见到了真实的世界。

以前,他所见到的世界都是用所学的知识、修行的法门和自己错误的感觉来分析、判断的,只不过是主观制造的世界罢了。现在,他放弃了自我主观的判断,放弃了这个主观的我在此间所制造的干扰,直接体验生活,纯粹地感受生活。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半年以后,他圆满地送达了这封信,回到师父座下。大慧宗杲禅师一看到他就说:你整个精神气质都改变了。

充分活在当下,充分展现生命活力的道谦禅师完全脱胎换骨,如同换了一个人一样。这种解脱的、 证悟的、 潇洒自在的风范,是多么令人心生向往啊。

凡夫众行总是为现在所累,他们每天过得紧张又忙碌,生洗、工作、人际交往全都失去平衡:他们只顾迷迷糊糊地往前冲,从不向内照亮自己的心,儒家创始人孔子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词-碌碌克为去形容他们。他们每天看起来很忙碌,可是到达这一期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到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回首一看,这一生有值得赞许的成就吗?当然没有。尽管当时很紧张,很执者,认为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恨不得为之付出生命,可是后来回头一看,鸡毛蒜皮,根本不值一提。

凡夫众生从来没有用真心去直接与当下的人、事、物融为一体,他们不懂得开启内在的智慧。因为内心有恐慎,所以他们总要依赖或借助过去累积的知识、经验来解读、判断当下的事物。他们的身心总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觉得活着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生活之中不想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他们只是麻木不仁地活着,很少能体悟到活着的快乐。这种状态就好像一朵花一样,本来应该璀璨地盛开,但是因为害怕凋零,只好选择不绽放,就这么半生不死地活着。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活在当下,让生命之花全然绽放。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这是庞蕴居士在临入涅檠之前给我们留下的开示,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活在当下,把我们散乱的心集中起来。我们的心一直在分析、判断,一直悸动不安,把心集中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放下执著,实现心灵的自由。

而统一的境界,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身和心的统一。

身和心如果分离,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比如现在我们的身体坐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的心却不断思考昨天发生了什么、去年发生了什么、明天要干什么、明年要干什么,那么我们的心就是活在过去和未来,根本就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的身心就是分离的。

第二个层次是内和外的统一。

即我们的心和外面的环境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个层次是前念和后念的统一。

就是入定,就是要先从迷乱的自我转变成稳定的自我,再舍稳定的自我而成为无我。到了无我的状态、才发现我跟世界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分开的。统一是大我,分开是小我。不一不异,无内无外,是一切事实的存在而又没有我执在其中。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完整地活在当下,就能保持觉照,欣赏一切,让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无忧,欢喜自在。

原标题:大愿法师过去心不可得

转自微信公众号:怀化洪江药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