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八、五法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 ① 与无情 ②,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六、种子与现行前七识所作的善恶业,其气分感入第八识中,留下与本业同样的习气,将来能发生自类果者名为种子;亦如植物中,种下那一种的核,将来一定会生出那一种的果。第..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乘佛教的兴起大乘意义自利利他大乘又称为菩萨乘。在西元第一、二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界出现了新的学派,他们自称为『大乘』,以释尊作为榜样,强调以成佛作为目标,立志要化度一切众生;而把那..
乐的追求

乐的追求

中级课题(三十一) 乐的追求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们平常碰..
业力的因果律

业力的因果律

中级课题(二十七) 业力的因果律「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 (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
修道

修道

第四课 修道当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太子回来。但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来追的大臣说 :我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度众生,誓不回宫。 国王无法,只好选了亲族中的五..
佛陀进入涅槃

佛陀进入涅槃

第八课 佛陀进入涅槃佛陀自从成道后,就席不暇暧地四处弘扬正法,足迹踏遍恒河两岸。直到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身体染了疾病,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又渐渐向前走,途中经过波婆村..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乃出三界,这中间,须历四向,证四果,然后成办,并非一蹴可几。三界内的见惑 (1)..
奉行十善

奉行十善

奉行十善十善的意义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只是独善其身,实在并不足够,还要进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积极行善,以达到利益社会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应进而奉行十善。十善的内容十..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