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第七十二节 反穿衣、倒踏鞋,观音老母
https://www.tfoyin.com/show/1876.html第七十二节 反穿衣、倒踏鞋,观音老母屠夫至山,各处遍访寻求,想见一见活观世音菩萨,可是跑遍了全山各寺院岩洞,也没有看见哪里有活观世音菩萨,真是大失所望,心有怨意。菩萨知他是一个忤逆不孝的恶屠夫,所幸还有一点善心,知道来山进香,就是不知道孝养家中的老母亲,今天点化..
营造部
https://www.tfoyin.com/book/1875.html【原文】大则城池宫观,小而茅舍竹蓠。搬砖运瓦并挑泥,祸及昆虫蝼蚁。切莫杀生犒匠,休将蛰穴拋离。愚人闻此转生疑,智者须培心地。◎修理宫室台观,及民间一切兴作,宜择冬间百虫消灭之时。◎桥梁,寺院,苟非有关于三宝,有益于民生者,不宜兴造修葺。◎凡有兴作,例多酌献土神,宜用蔬果。◎开浚河渠,例应戽..
梵钟
https://www.tfoyin.com/dict/1853.html又作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为寺院集大众时撞鸣之具。朝夕鸣之或斋会节庆鸣之以示其始。梵,清净义,为有关于佛事者,因取其义以为名。我国较具规模之寺院,皆建有钟楼以悬梵钟。我国梵钟之起源不详,约始造于后周(十世纪中叶)以后,以青铜为主。形制不定,以..
弘化社
https://www.tfoyin.com/weibo/1837.html「1882年,大师在莲花寺代理库头,兢兢业业、言行一致,对维护常住财物(寺院公共财物)的因果非常严谨,不敢占丝毫便宜。大师明白私自盗用常住,报应是在地狱,所以但凡遇到整理食糖的时候,手上粘的糖和气味,都不敢用口舌舔食,而是用纸把糖揩下来。」辑录《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余池明著..
清音阁
https://www.tfoyin.com/dict/1810.html位于四川峨眉。创建于四世纪,唐时称牛心寺,明洪武元年(1368),广济禅师加以修复后,改名为清音阁。寺院附近满布清澈溪流、瀑布,景致奇佳,故为峨眉十景之一,为文人所雅好。架于深渊上之石桥对面,有一红色之“双桥清音”匾额,循急陡之石阶上行,可至白衣观音楼。..
净人
https://www.tfoyin.com/dict/1796.html于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又称道人、苦行、寺官。起源于印度。又禅林中,于僧堂给侍粥饭之职务;或浴室之行者,亦称为净人。[禅苑清规卷八龟镜文、卷十百丈规绳颂](参阅“行者”2557) p4679 ..
18.巧匠比丘
https://www.tfoyin.com/show/1775.html18.巧匠比丘有一个男子,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有一天,他在为人营造仓房时,听见几个工人在谈论佛法,他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中连手中正忙着的活给忘记了。回家后,他得到长辈的同意,就在当地的一座寺院里受戒出家了。出家后,他一方面勤苦修行,一方面也没有荒废自己的手艺。每回看到寺院..
净土教美术
https://www.tfoyin.com/dict/1764.html随着净土思想之发展,造形美术如绘画、雕刻等亦盛行。有关阿弥陀造像之文献,最早出现于四世纪,至六世纪初,河南龙门之无量寿佛已闻名于世。至七世纪,在善导之倡导下,净土教一时蓬勃,以阿弥陀住西方极乐净土为中心主题之净土变亦告问世。寺院壁画,如长安净土院之西..
清规
https://www.tfoyin.com/dict/1699.html指禅宗寺院(丛林)组织规程及寺众(清众)日常生活之规则。即禅家僧堂关于大众行、住、坐、卧等威仪所定之僧制,为丛林众僧所必须遵守之仪则。清,为清净大海众之略称;规,为规矩准绳之意。又以所立之仪轨能清净大众,故称清规。禅宗自达磨东来后三百年中,禅僧多依住..
昙荣·乱世高僧
https://www.tfoyin.com/show/1669.html昙荣乱世高僧寺院里聚集着一群人,有身穿袈裟的僧人,也有没有出家的俗人。人们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听一位法师宣讲华严经。 法师叫灵裕,是南北朝和隋时的著名高僧,人称裕菩萨。在听说的人中,有一个刚刚从远处赶来的年轻人。他是特地来投奔灵裕出家的。这个年轻人一生下来,就对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