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https://www.tfoyin.com/show/4538.html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合,可知是团体的称谓,其条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六和敬,才可以称做僧。可是,后人往往对于一位比丘,也称之为僧,这只能认为习惯,不能认为合理。如前人诗云:..
也谈禅、密、净
https://www.tfoyin.com/show/4524.html也谈禅、密、净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号),这两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则身心皆转,以心为本,双管齐下。禅宗大德说:放舍 ..
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https://www.tfoyin.com/show/4466.html佛学是怎么一回事?从根本上来看,佛学肯定是一种假说。大智慧者、大觉悟者释迦牟尼在世时就说过,他的一切言说与表述均是假说。不过,同时他又说过,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二者看似很矛盾,但这矛盾在于概念名相自身的局限所致,因为对于终极意义上的、彻底而究竟的、大圆满的智慧和觉悟而..
有为和无为
https://www.tfoyin.com/show/4425.html有为和无为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靠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所以我们初学者只有望文解义地作一种想象或观照,一般只有明心见性之人才会如实地体悟和修持。再说,佛学中的这些名词概念及修持,在具体的实修..
什么才叫“去执著”?
https://www.tfoyin.com/show/4420.html什么才叫去执著?佛学语义中的执著,是指任何不合于修行法度的身、口、意之虚妄的折腾,比如不努力却终日梦想成功,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造作恶业,或学人于修行中,妄念纷飞,贪恋中间境界或神通。总之,不能执取,无可执取,我们却偏要执取,身、口、意一切违背客观和因果的状态就是执著。执著使我..
佛经故事
https://www.tfoyin.com/weibo/4387.html【常随佛学】佛云:人身难得犹如海龟遇浮木孔。又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如何把握来生能得人身,最基本的条件要具足五戒的修持。何谓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至于富贵贫贱,全凭造作善恶多寡而定。谚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
什么是“佛法”?
https://www.tfoyin.com/show/4367.html什么是佛法?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世法范畴中的什么法令法规当然也是法了。在佛经中,我们常见到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万有之事理的..
本书的缘起
https://www.tfoyin.com/show/4352.html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仅自小到大吃的苦头不少,且受人贬损、误解、责难,以及赞扬和夸饰的时候都非常之多,基于这些诸..
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https://www.tfoyin.com/show/4313.html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我曾经在著名的人文类杂志《读书》上读到过关于一篇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文章,具体的叙述文字我已记不得了,大意是六祖慧能一介村夫目不识丁,为什么堪为一代宗师,乃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且能投机取巧之故,此乃迎合了国人浮华不实却又想出人头地之习性,故而迎合凑趣者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