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五、学派并兴(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
https://www.tfoyin.com/show/50718.html(一)《涅槃经》与涅槃学派涅槃学派是指在南北朝形成的以研习、弘传《大涅槃经》为主的佛教思想流派,其研习者史籍中称之为涅槃师。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前,东汉支娄迦谶就译有《梵般泥洹经》二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二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二..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9.html(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慧远与其弟慧持至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东晋..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8.html(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管有僧肇这样的解空大师提出“不真故空”的妙论和竺道生这样..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二)本无、心无、即色宗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7.html(二)本无、心无、即色宗一般而言,本无、心无、即色三宗分别受玄学之贵无、崇有、独化三派理论的较深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并非盲目模仿,而是力图借用玄学语言阐释佛学问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使之变形为以佛学方式解答玄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佛学的轨道。本无..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6.html(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慧叡《喻疑论》),方有竺道生之横空出世,涅槃佛..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三、“格义佛教”(一)“六家七宗”的学派归属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2.html(一)六家七宗的学派归属关于鸠摩罗什来华之前的中国佛学,罗什高徒僧叡在《〈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中云:自慧风东扇,法言流泳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寥寥数语,准确地概括了这一较长时期中国佛学的面貌。然而,..
杨维中: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91.html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玄奘不外艰险,长途跋涉,孤身前往天竺求取佛教经典,历时十余年,行程五万余里,广学诸说而卓有所成,成为誉满五印的佛学大师。玄奘西行及其成果,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在吸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对玄奘西行的动机和出发时间作些分析..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89.html(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到东汉时期其信徒逐渐扩大起来。佛教信仰的传入是与译经同步的,因为佛教思想系统传播的首要条件就是佛经的翻译。如前所述,前一个半世纪只翻译了《浮屠经》﹑《四十二章经》等两部佛典。但在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的时候,..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一)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87.html(一)佛教东渐的传说和史实印度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内地,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扑朔迷离,有些说法明显是佛道论争中为佛教徒所杜撰,有些说法则始终既有真实发生的事实存在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虚构和夸张,颇耐人思索。近代以来,学术界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
杨维中:中国佛学 二、佛法东渐
https://www.tfoyin.com/show/50686.html二、佛法东渐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给予特别关注的事件。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既不是完全保持原样的复制,也并非脱离原本文化而做的独立发展,而是一种既保持了佛教的故乡——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又吸收中国本土固有的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