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9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中美加佛教论坛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心向和平·共创未来”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佛教三大语系代表、专家学者、各界嘉宾及当地善信居士300余人亲临盛会、共沐法雨。美国佛教联合会秘书长陈绍恭在论坛发表了《佛教智慧对当代心理危机的回应》的学术报告。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陈绍恭居士论文如下:

心理危机的特征与权威数据综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发布的全球精神健康报告,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 其中焦虑与抑郁问题尤为突出。焦虑症影响超过3亿人,抑郁症影响约2.8亿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功能受损与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尤其脆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自杀已成为全球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23年报告显示,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有21.4%在两周内经历过严重的抑郁症状,18.2%出现焦虑症状,且女性受影响的比例更高。更严重的是,这一心理危机正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扩展。大量研究表明,心理障碍与教育程度、就业状态、家庭关系乃至犯罪率密切相关。长期未被识别与治疗的心理问题,往往加剧社会的孤立感、不信任与暴力倾向,形成系统性裂痕。在数字化、城市化持续推进的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面化,个体更容易陷入孤独、冷漠与缺乏归属感的状态。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算法推荐的封闭机制,也在无形中放大了人们的焦虑、比较与自我否定,成为负面情绪的催化器。

尽管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持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资源依然存在巨大缺口。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75%以上的心理障碍患者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在高收入国家,心理服务的普及率也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仍存在误解,不少人担心“被贴标签”而羞于启口,心理疾病长期处于“沉默状态”,难以获得有效干预。这一切表明,当代心理危机早已超出个体困扰的范畴,它深刻影响着公共健康、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心理秩序。它不仅是某些症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的普遍性“心病”。在剧烈变动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对身份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本身的价值感与方向感产生了持续的不安与困惑。仅依靠传统的医疗干预与行为矫正,已难以应对这一全局性挑战。必须引入更具深度的价值体系与心灵疗愈机制,才能真正回应现代人在根本层面的精神诉求。

佛教对心理危机的根本观察

佛教认为,心理危机并非仅是生理反应、情绪波动或社会压力的结果,而是根源于众生对“自我”的误解与执著。从佛法的角度看,个体的痛苦主要不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而是源于内心的无明——即对真实生命本质的不了解。人在迷失状态中不断执著于“我”与“我所有”,对自我身份、欲望、评价、关系等过度认同,进而陷入贪取、排斥、恐惧等反应之中,形成一系列心理困扰与行为失调。

佛教经典指出,一切烦恼皆由“贪、嗔、痴”三毒所生。贪欲使人对金钱、感情、权力等不断追逐而永不满足;嗔恚导致愤怒、怨恨与敌对心理,使人陷入对抗与冲突之中;痴则表现为对事理的无知、迷茫与固执,遮蔽了人本具的觉知力。这三种内在力量不断循环、交织,形成内心的混乱与痛苦,也构成了佛教对心理问题根源的基本理解。

为了帮助众生看清这一根源,并从痛苦中出离,佛陀开示了著名的“四圣谛”教法:即苦、集、灭、道。在实践方式上,佛教特别强调通过“观照”与“止观双运”的方式来面对与调伏内心。禅修、念佛、诵经、持咒等,并非单纯的宗教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觉知训练。透过训练,人们逐步学会如实地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与行为反应,看清它们的起因、变化与消散,从而不再被它们左右。这是一种以观察代替压抑、以觉醒代替逃避的修行路径,有助于从根本上打破反复的心理模式。

现代心理学强调认知重建、情绪调节与行为疗法等方法,致力于帮助个体恢复功能。而佛教所提供的,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调适,更关注心性的重构,即“破除执著、开发智慧”。两者虽然语言体系不同,但在实质目标上有高度共鸣,都致力于提升觉察力、减少内耗与痛苦。佛教的“观心”法,能够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深层的补充与启发,在揭示问题本源、重建内在秩序方面,展现出独特而深远的价值。

佛教传统中的疗愈智慧与案例

佛教不仅提供了洞察心理困境的理论结构,也在数千年的修行传统中,积累了大量处理情绪痛苦与心灵困扰的实践经验。佛陀一生所面对的不仅是出离之求,更包括许多弟子与信众因丧亲、失落、愤怒、恐惧 等痛苦而寻求开解的实际生命困境。

佛经中记载,富婆毘舍佉因爱孙溺水身亡而悲恸不已,哀伤无法自抑。佛陀以恒河边拾石的譬喻,引导她思考“哪些石子是你的?”当毘舍佉答“无一是我所执”时,佛陀点明:既然恒河诸石皆非所执,世间一切也皆无常无我,唯有放下执取,方能超越苦痛。这一教导帮助她从悲伤中逐渐走出,不是压抑情感,而是透过“观无常”来松动内在的执念。

尤其在禅宗传统中,疗愈智慧体现为对“念头本空”与“当下即是”的直接体证。六祖慧能提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指出万法唯心、解脱不在他处,而在觉察自心的当下。这种观照方式,不依赖外在分析,而是通过顿悟的方式打破“我执”与“分别心”的固着结构,从而迅速松动内心紧张与情绪困境。许多看似矛盾或荒诞的禅宗公案,实则是通过“打破认知定势”来促使修行者脱离旧有心理投射与概念束缚,获得顿悟式的心理释放。

这些修行智慧在古代佛教共同体中被广泛应用,也在现代重新焕发活力。近年来,临床正念疗法、情绪调节训练、临终关怀与悲伤辅导中,越来越多地引入禅修、诵经等佛教实践方式。它们为现代心理治疗体系提供了超越理性框架的另一种修复可能性——不依赖语言解释,不强行改变情绪,而是通过观照与接纳,实现真正的内在转化。

佛教智慧在现代心理实践中的转化与意义

自20世纪末以来,源自佛教的“正念”实践逐步进入现代心理学与医学领域,成为一项深具影响力的心理干预方法。麻省大学医学院率先发展出“MBSR”(正念减压疗法),以非宗教化方式将“当下觉察”“非评判接纳”等核心禅修原则引入临床实践。后续发展出的“MBCT”(正念认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治疗中,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其干预效果稳定且持久,目前已被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医疗系统正式采纳。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术机构,关于正念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日益深入。研究发现,长期正念训练可以增强大脑前额叶皮质活动、抑制杏仁核反应,显著改善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压力反应机制。同时,正念实践还能降低慢性炎症水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整体提升。

正念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疗愈效能,源于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方法,更是一种关于“觉察”“接纳”与“心性转化”的内在训练。然而,若将正念完全脱离佛教修行体系,仅作为情绪管理工具来使用,可能流于形式化、技术化,难以承载更深层的精神安顿需求。佛教智慧提供的并非单一的行为调整法,而是一种贯穿认知、情绪、意志与意识层面的完整路径。

从这一角度来看,佛教不仅能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实践方法,更能贡献一种以“破执见性”为目标的生命观。它不仅缓解情绪困扰,更指向深层的自我超越与精神重建,为人类在复杂时代中提供安身立命的心性基础。

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异化与佛教自我返照之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人类的认知结构、情绪反应及社会互动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革。从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到虚拟助手的情感回应,再到深度伪造技术所引发的真假难辨,技术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塑造人类的心理经验。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情绪外包”现象正导致个体的内在觉知力日渐退化,使得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真实自我情感与判断力的掌握,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异化”状态。

人工智能的强大处理能力固然提升了效率,但同时也促使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愈发依赖外部系统决策,进而忽视了对内在状态的反思。当人们习惯性地将情绪表达交由虚拟角色代劳、将关系互动转化为数据回馈,个体原本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系统便逐渐简化、扁平,真实体验被“伪拟感”所替代。

面对这种趋势,佛教“返照自心”的修行法门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回应。佛教所倡导的并非逃避科技,而是回到当下,主动观察内心的起念与变化,不随境转,不为外物所动。通过止观、禅修等内观实践,修行者学习以不执著的态度观看念头的生起与灭去,不再为念头的真假、善恶所牵引,而是体认其无常性与缘起性,从而建立一种稳定而自由的内在觉察能力。

这种“非依赖性”的觉知力,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所最缺乏的心理抗体。当人类面对愈加复杂的虚拟刺激、信息过载与判断失序时,佛教的自我观察之道不仅有助于个体保持精神清明,更是构建数字文明伦理基础的重要精神支柱。

展望未来,若佛教智慧能够在人工智能社会中发展为一套系统性的“心性教育”,不仅可以强化人类的心理韧性,也有可能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价值导航。

佛教智慧在全球心理健康未来中的价值

当代心理危机远不只是个体情绪波动或认知失衡的问题,而是现代文明深层结构失调的显现。技术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方式剧烈变迁,使得人类在关系中日益疏离,在身份中日益困惑,在意义上日益空虚。心理问题的蔓延,其实正是人类集体意识在失去方向时的“症候”。尤其在人工智能广泛渗透生活的今天,个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情绪依赖外部反馈、注意力被算法操控、真实感被虚拟现实稀 释,而精神世界却缺乏安顿与引领。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佛教智慧以其对“心”的深度观察、对苦因的根本揭示,以及一套系统而可行的修行路径,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来自内部的回应方式。佛教指出,痛苦并非外在事物本身造成,而源于“无明”与“执著”的心识活动;正念、止观、禅修等方法,不是抽象的宗教仪式,而是训练心智的具体工夫,是帮助人类恢复觉察力、摆脱自动化心理反应的实践路径。尤其佛教所讲的“空性”,不是说人或世界不存在,而是提醒我们——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正是这种看清事物本质的智慧,能帮助人们放下执著,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找到内在安稳。

更重要的是,佛教不仅关怀个体的情绪调节,更提供了一种建立社会集体和谐的可能性。从“无我”“慈悲” “缘起”的思想出发,佛教鼓励人们建立超越自我中心的生命观,从而在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注入理解、互助与宽容的力量。

展望未来,佛教若能继续以开放姿态与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实践等领域展开对话与合作,不仅可提升心理干预的深度与维度,更可能在全球精神文明重构中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