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6月15日,由西安市大慈恩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的“玄奘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本次研讨会以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为基点,深入挖掘其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旨在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推动佛教中国化理论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智慧动能。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出席开幕式并代表诸山长老致辞,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心澄法师致辞如下: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致辞

慈恩法雨润心田,玄奘精神照大千。值此殊胜因缘,我们云集在千年古刹西安大慈恩寺,共同参加“玄奘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我谨代表与会的诸山长老向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致以最虔诚的祝贺!向不辞辛劳、精心筹办此次盛会的大慈恩寺常住及诸位法师、护法居士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大慈恩寺此次开坛论道,为玄奘大师精神之当代弘扬再启新章,意义深远,功德无量,实乃佛教界一大盛事,亦是文明交流领域一泓活水。

抚今追昔,玄奘大师的形象穿越千年尘埃,其光辉不仅未曾稍减,反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显其穿越时空的磅礴伟力。他孤身万里,跋涉流沙,所求为何?非为个人之名利,乃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宏愿。其精神,宛如一道跨越时空的虹桥,至今仍熠熠生辉,为我们照亮文明互鉴的宽阔通途:

其一,玄奘精神是“远行无惧”的勇毅求索精神。大师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路。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面对“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的绝境,其心志未曾动摇分毫。这份“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决绝,正是文明交流得以穿透地域隔阂、破除认知藩篱的根本动力。当不同文明相遇,唯有秉持这般“远行无惧”的勇气,方能真正深入彼此堂奥,汲取精髓。玄奘大师的足迹,深刻印证了:文明的真正对话,从来不是隔岸观火,而需躬身入局。

其二,玄奘精神是“译场千卷”的智慧转化精神。大师载誉东归后,并未止步于异域经典的简单搬运。他在大慈恩寺主持规模空前的译场,集天下英才,倾毕生心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将天竺佛典的精妙义理,以汉文之典雅深邃完美呈现。他倡导“五不翻”,对文化精髓的传递既力求精准,又重视本土文化的接纳土壤。这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文明精髓在另一种语言沃土中重新扎根、抽枝散叶的创造过程。今日观之,玄奘大师的译经事业正是文明交流互鉴中“转化性创造”的千古典范——唯有深沉的敬意与非凡的智慧,方能成就此等泽被后世的文化伟业。

其三,玄奘精神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互鉴精神。大师在那烂陀寺精研佛法,其学养贯通大小乘,博采诸家之长。他携回的不仅是梵夹贝叶,更是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与眼光。这种精神,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至高境界——在坚守自身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开放、平等、欣赏的姿态拥抱他者之精华,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玄奘之路,其本质是一条超越单一文明局限、通向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文明对话之路。

玄奘大师的精神,在千年古刹大慈恩寺中得到了最深沉的回响与最有力的赓续。大慈恩寺作为大师弘法译经的根本道场,始终将传承与弘扬玄奘精神视为己任,将此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弘法实践。多年来,在增勤大和尚的引领下,慈恩寺的常住法师们,致力于学术研究,智慧之光持续闪耀,致力于文化传承,润物细无声,致力于国际交流,续写新篇章,致力于数字弘法,智慧赋能。

玄奘精神不仅是佛教遗产,更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提供的关系性智慧,他倡导的是一种超越宗教界限的、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精神。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玄奘法师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文明关系的智慧。它鼓励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祝愿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