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9月13日至14日,由山东省佛教协会、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主办,菏泽市佛教协会、菏泽市牡丹区临济草寺承办的第二届菏泽临济文化研讨会在“义玄故里 临济祖地”菏泽市举办。研讨会围绕“临济历史与传承”“临济义理与佛教中国化”“禅宗历史与思想”等主题展开交流互鉴,深入挖掘临济思想和禅法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探索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促进佛教健康传承的方法路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江苏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青莲生活禅研究院院长韩焕忠在研讨会发表了《方立天先生的临济宗研究》主题论文,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韩焕忠教授论文部分观点如下: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江苏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青莲生活禅研究院院长韩焕忠作主题发言
方立天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对临济宗进行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方先生看来,“一念心清净”和“无事是贵人”两个命题,是临济宗最为核心的命题。他通过对这个命题展开细密的分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临济宗的哲学思想。方先生通过辨析“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的关系,总结出临济宗的参悟方式,就是从见闻觉知中发现自己的佛性,并将这一发现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方先生还将临济宗哲学思想置入中国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对其渊源和流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方立天先生对临济宗心性论的研究,为学界深入研究临济宗开启了先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提出了多方面的研究趋向。
统观方先生对临济宗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即把握临济宗的核心命题,总结临济宗的参悟方式,以及将临济宗放在中国禅宗发展进程之中以考察其发展源流等。
核心命题: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
在方立天先生看来,“一念心清净”和“无事是贵人”两个命题,是临济宗最为核心的命题。他通过对这个命题展开细密的分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临济宗的哲学思想,并认为“这是佛教内部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其核心思想是对主体内在个性和外在行为的充分尊重。……是对禅宗心性学说的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一念心清净”虽然不是临济义玄提出来的,但却是方立天先生对临济义玄思想的准确概括。临济义玄曾在上堂开示中说:“尔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方先生认为,临济义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要想作佛、作祖,切莫刻意向外追求佛果、佛境,而要向内开掘自心功用。只要一念心清净、无分别、无差别,这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三身佛了。三神佛就是现实的一念心清净的人。……这就是‘一念心上清净就是佛’,也就是临济宗的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临济宗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禅修实践以及呵佛骂祖等超常行为,都是这一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方先生的这段话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临济宗的思想找到了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和入手处。所以,当有人询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时,临济义玄便回答说:“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可以说,众生当下问法或者听法的“一念心”就是“清净”的。方先生认为,此论构成了临济宗思想观念中的信仰核心。
心性内涵:“心心不异”与“心如幻化”
临济义玄在不同的场合,对“心”,也就是上揭引文中所说的“一念心”,还有更多的诠释,如说:“尔若欲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如又说:“尔若欲得与佛祖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尔心心不疑,名之活祖。”方先生指出:“义玄对心清净也有自己独特的论述,在这方面,他的‘心心不异’和‘心如幻化’的说法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那么,什么是“心心不异”呢?
方先生解释说:“所谓‘心心不异’,就是修持者始终保持心清净,不生变异。具有这种活生生的平常心、清净心才是活佛祖,才是真正的佛。可见在义玄看来,人的现实的心性本质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心心不异’的人,即无有间断地始终保持心清净的人,就是理想人格的体现者。”换言之,在方先生看来,临济义玄所谓的“心心不异”,也就是当下一念心本然清净,相续清净,无有不清净之时。什么是“心如幻化”呢?方先生认为,临济义玄说“心如幻化”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本质说,“一切事物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心变即有,不变即无,即本身都是无生、无自性的。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都是空的,都是空相”;一层就现象说,“心显现万物犹如魔术师的化作,所作并非真实的东西,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假相”。明乎此,便等于把握住了临济宗信仰核心的基本特点。
参悟方式:于见闻觉知中识心见性
正是在“一念心清净”的信仰基础上,临济义玄提出了“无事是贵人”的主张。他说:“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尔拟向外傍家求过觅脚手,错了也。”禅宗行人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见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当下一念的本然清净,做自己的主人,不被那些精明的家伙迷惑,不向往驰求劳扰。对于那些所谓有修有证的言论,临济义玄驳斥道:“尔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尔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祖师是无事人。所以有漏有为,无漏无为,为清净业。有一般瞎秃子,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厌喧求静,是外道法。”
方先生认为:“义玄在这里所讲的‘无事’,当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说不要有人为造作的事,即不向外追求。这种没有外在的造作,也包括不特意向内用功,不求佛,不求法。换句话说,‘无事’就是在日常行为中体悟平常无事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平常心’,随顺日常生活,饥来食,睏来睡,无住无念,无思无虑,任运自在。在义玄看来,‘无事’是人的真正本质——本来面目。”方先生从临济义玄峻烈的言语中,看到了“无事是贵人”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刻体悟和认识。
人们通常说禅宗是反对逻辑思维的。从方立天先生对临济义玄提出的这两个最重要的命题来看,“一念心清净”是“无事是贵人”的前提和基础,而“无事是贵人”是“一念心清净”在人事范围内的落实和体现,二者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