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佛教的胜迹

名山、佛教的胜迹

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念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
大雄宝殿、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雄宝殿、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
四众弟子、佛教的制度

四众弟子、佛教的制度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
寺院制度

寺院制度

中国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古代官署叫作寺,如太常寺、鸿胪寺之类。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是由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请来摄摩腾等到洛阳而开始的。摄摩腾初到时,被招待在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掌握宾客朝会礼仪的。其后政府为摄摩腾创立..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唐时佛教俗讲的变文,这是现代研究民间文学者所公认的。但是变文之兴并非偶然,必定还有其根源。为了研究变文的兴起,第一须明白佛经的体例,第二须推求六朝时期佛教通俗化的方式。佛经的体例有十二种,就是所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中从文体来分的有三类:(一)长行:又叫做契经,..
大藏经、佛教文化艺术

大藏经、佛教文化艺术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
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元刻西夏文大藏经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国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经,设蕃汉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请回鹘僧翻译全藏。当时有无刊本,不可知。而世传列本则是元成宗大德中所雕。现存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论》卷三后有题记,略云:「管主八誓报四恩,流传正教,累年发心印施汉本大藏经五十余藏钦睹圣旨,于..
忏法与打七

忏法与打七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仪。历来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侮罪过的仪则;..
汉文大藏经、漫谈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漫谈大藏经

大藏经古代或称为一切经。是将由印度和西域传译到中国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一大丛书。在古代刻版技术尚未发明以前。一切经都是抄写的。写经是卷子式,专司写经的人称为经生。到宋代以后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经。佛教经论在中国的流传,经过历代的翻译,以至汇集、编次而逐步成为各种不同..
日常行事、佛教的仪式

日常行事、佛教的仪式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记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