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的事迹

地藏菩萨的事迹

第七课地藏菩萨的事迹「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关于「地」的意义:一、能育,大地能育万物,菩萨亦能培育圣行;二、能载,大地能载万物,菩萨亦能荷载众生;三、能生,大地能..
唯识家无著大师

唯识家无著大师

第十二课唯识家无著大师「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从这首八宗偈语可以得知,法相唯识的名相繁琐,义理层次复杂,学法相唯识者,必须耐烦,方能厘清脉络,通达义理。佛教思想史从阿含、般若到中观,逐渐成熟。到了唯识思想的盛行,更是佛教教理史上的一大迈..
总论菩萨道

总论菩萨道

第二十课总论菩萨道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得等诸义;《瑜伽师地论》有普能降伏、勇健、怜愍、法师等之说;《金刚经心印疏》说菩萨摩诃萨有七种广大的含义:一、具大根:..
普贤菩萨的大愿

普贤菩萨的大愿

第六课普贤菩萨的大愿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普贤的意义,依据《圆觉经》记载之义为「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探玄记》则解释为「德周法..
破邪的提婆尊者

破邪的提婆尊者

第十一课破邪的提婆尊者「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具体实践;「若为正法久住故,破邪显正死无憾」,则是提婆菩萨的精神写照。提婆生于公元三世纪左右,是印度初期的中观派论师,师承龙树菩萨,不但将龙树菩萨的大乘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终其一生均在破斥外道邪说,显扬..
菩萨道的实践

菩萨道的实践

第二课菩萨道的实践吾人学佛修行,若依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自利,非是究竟圆满法门;唯有发心立愿,广修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道,才能自度度人,圆满佛果。第一课,我们从菩萨道的起点,略说发菩提心因缘,厘清发心的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后,进入第二课菩萨道的实践。所谓实践菩萨道,《维摩经》..
童男与童女

童男与童女

第十六课童男与童女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没有皱纹,是象征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萨圣像都是慈悲祥和,这是表示佛教重视和平。可以说每一位菩萨都是青年,都非常清净、纯洁,具备一颗慈悲的心。青年在佛教里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智慧具足,充满热诚,勇猛精进,是..
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第四课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
弥勒欢喜佛

弥勒欢喜佛

第八课弥勒欢喜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一首赞偈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共同在底沙佛前修学时,因为多修此一赞歎法门,持诵上述的偈颂,故早于弥勒成佛。所以,弥勒菩萨现在只能称作补处菩萨,等到当来下生,才能成就佛道。弥勒菩萨出生于印度波罗奈..
菩萨道的起点

菩萨道的起点

第一课菩萨道的起点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凡是觉悟到生命苦空无常,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不论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发菩提心者,都有资格称为菩萨。第一课,先说菩萨道的起点发菩提心的因缘。菩萨,不是生下来就是菩萨,所谓:「没有天..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