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应读专书

佛教徒应读专书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应读专书,以为指南..
持戒与犯戒

持戒与犯戒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
佛教的参禅须知

佛教的参禅须知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透过禅定的功夫,以显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来即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禅,汉译为静虑。禅,..
密行百事

密行百事

第十六课 密行百事密行是密而不宣的善行义举,以中国俗语来说,就是积阴德。譬如佛陀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每日托钵乞食、洗足敷坐、行化说法,令众生入佛知见等,就是密行;又如罗砼罗忏悔改..
佛教的事亲之道

佛教的事亲之道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花草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弘传史,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间的一切无不涵摄于佛陀的教育范畴内。佛陀生于贵族,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当他施行教育的时候,却完全..
佛教的伦理观

佛教的伦理观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此后,「五伦」建立便成为中国人理想社会的目标。佛教传入中国,在..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
佛教的战斗观

佛教的战斗观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
佛教 的家庭观

佛教 的家庭观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佛教的政治观

佛教的政治观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之事,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
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教的道德标准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礼法有序的太平盛..
佛教的师弟之道

佛教的师弟之道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佛教传承二千多年以来,写下许多艺术、文化、翻译、哲学上的辉煌历史,其中的佛门伦理--师弟之道--依止师父与受法徒弟间无可替代的僧伦关系,更值得发扬光大。佛门自..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第十三课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
探病须知

探病须知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只园精舍看望一病比丘..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第十四课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
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徒的一日行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第十七课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诗词中说明人身难得..
般若的妙用

般若的妙用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事,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赚钱不但能解决生活许多问题,而且可以造福社会人群;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懂得做人处事,将来可..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