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不轻许,许则为之!

诺不轻许,许则为之!

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别让诺言成空谈,别让承诺成欺骗。人,永远不要轻许诺言。失足,可恢复站立;失信,却永难挽回。世间万物都是瞬间变化,我们也许可以把握今天,但却难以把握明天。小信诚,大信立。当你给人承诺的时候,请务必预料一下今后的收场。一个承诺也许影响一个人..
回向的利益太大了!正确的“回向”顺序是什么?

回向的利益太大了!正确的“回向”顺序是什么?

回向文是什么?佛教语。又称回向偈,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朝善导大师之《发愿观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根据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仰慕老和尚的道风,专程上山参拜。居士见过老和尚后,便对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后将一心一意走修行这条路,看能不能了生死。老和尚说:“现在民间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萨、神明搞在一起,乱信一通。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两样..
学佛角度不同,看问题也就不同!

学佛角度不同,看问题也就不同!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不同,我们认识的范畴当然有差异。伏尔泰说:你认识的局限,会导致你世界的局限。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在印度有这样的故事,国王问下边的大臣:“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好..
修行修出的五种“神经病”,遇到赶紧远离!

修行修出的五种“神经病”,遇到赶紧远离!

真正的修行能够放下一切执着,当下解脱。但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却越修烦恼越多,越修脾气越大,越修越不合群,修行修出了“神经病”。遇到以下这五种“修行人”,赶紧远离!第一种:装模作样型这种人,张口闭口阿弥陀佛。顶礼师兄大德,末学有愧等等。说话毕恭毕敬,见人就大菩萨,大慈悲,随喜功德,..
居士护法基本准则,你是否犯下了错?

居士护法基本准则,你是否犯下了错?

身为佛子,在学修路上,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在发心护持三宝时要准确定位、安守本分。那么,在学修路上,居士应该如何护持三宝才如理如法呢?与法师接触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做呢?01保持自重佛法在世间的延续要靠僧团来承担,我们必须明白,当法师们发愿下定决心出家时,从剃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放下了..
无论你见到、梦到的亲人亡灵,都不是他们,而是…

无论你见到、梦到的亲人亡灵,都不是他们,而是…

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整个死亡过程便告终结,这也是今生的终点及中阴阶段的起点。中阴亦称“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终结与另一生的开始之间,便称作“中阴”。亡者在死亡过程完成后,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及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
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不信你看!

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不信你看!

平日里,我们说话一定要特别注意,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会很灵验的!01乱说话可能会要命的佛家讲,一句话就能毁灭一个人,而培植人却需要千语万言。管好自己的嘴,否则,乱说话不仅会带给自己麻烦,甚至可能会要命。看到一个案例说:一对夫妻经常吵架,有一回不知为什么事又吵起来了,吵得很历害,家..
学佛之人,应首先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佛之人,应首先解决这三个问题!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佛?二、可以不学佛否?三、拿什么去学佛?对于第一个问题,所以要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什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非是要永久安安乐乐;有此要求,所以要学佛。依佛法说:无非为令世间解脱一切苦、得究竟乐。既要离一切苦、得..
好人有好报,傻人有傻福!

好人有好报,傻人有傻福!

人,要么像辣椒一样有脾气。要么像白菜一样有层次。要么像莲藕一样有心眼。可我做不到!我就像一根甘蔗,直,不会拐弯抹角,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虽然这样的性格吃不开,容易得罪人,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虚伪,不算计别人,喜欢做真实的自己,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人活着,傻点,愣点,..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