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的嘴,否则,乱说话不仅会带给自己麻烦,甚至可能会要命。
世间的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口业如山,谨语慎言。
佛家常说:世人都不信因果,而因果又曾饶过谁
管好自己的嘴,否则,乱说话不仅会带给自己麻烦,甚至可能会要命。
佛家常说:世人都不信因果,而因果又曾饶过谁
瞽庵禅师。讳显示号瞽庵。姓卢。母金氏。梦观音大士现五色云中而生。二十一投悟本院一山元公。剃落具戒。首谒天岸指见佛海。精究天台教观。大小部文义悉贮胸中。叩之则辩说如注。更亲虎岩颐公贤叟思公。而道益进。出世隆寿教寺增辉旧制。迁显严教寺残毁重新。受聘主崇恩演福教寺。汲引方来竭尽平昔所蕴..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余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
(杂语)又云仁祠。佛寺之异名。灵者灵验也。
(术语)灵妙之效验实证也。大日经疏九曰:此尊有灵验,故所作善事皆成。孟兰盆经疏曰:今受神方,兼睹灵验。
(杂名)神佛之形像,雕刻图画者,灵者以名灵验之德。释门归敬仪中曰:谛惟形聚,但见尘丛,举目澄清,无非灵像。
佛教中过午不食暗含的10个养生作用大愿法师编者按:过午不食是佛教八关斋戒中的一项内容。过午不食其实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养生方法,其中蕴含有非常大的生命科学智慧。不过佛医堂也提醒各位师兄,如果对于气血虚弱,劳累过度的人,不一定适合过午不食。第一个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是凌晨四点钟开始就加速,..
林清玄谈到警醒,在大雄宝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鱼,摆在佛案的左侧,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举动,诵经时木鱼声穿插其间。我常觉得在法器里,木鱼是比较沉着的,单调的,不像钟鼓磬钹的声音那样清明动人,但为什么木鱼那么重要?关键全在它的眼睛。佛寺里的木鱼有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
◎ 虚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
修行人忌讳贡高我慢觉慧法师问:师父好!阿弥陀佛!为什么傲慢的人,命运都不会太好呢?答:骄傲的人也许有他骄傲的资本,但智者是定然不会骄傲的。智者哪怕有大海般的智慧,也不会贡高我慢,他会打开自己的心,汲取各种营养。智者的智慧很高、人格很高,但没有架子,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人都有独到的东..
◎ 达 赫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程恭让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如何发展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这是赵朴初大半辈子致力中国佛教复兴、发展事业一个一贯的思考线索。《赵朴初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以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或类似的字眼作为标题,显示朴老一生高度重视发掘中国文化及中国佛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方法智慧。例如《发扬佛教优..
绍云老和尚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了脱呢?这都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世尊告诉我们生死的根源就是妄想。所以,任何法门,无论是念佛、持咒,或是参禅,..
【自相无我】 p0598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自相无我者: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见道依九处身】 p0643 大毗婆沙论二十五卷十七页云:如是见道,依九处身。谓人三洲,除北俱卢。及六欲天。此九皆能入见道故。说一道者,言九依身,见道是一。依同类故。谓彼所依,男女同类。说多道者,言九依身,见道各别。依处异故。说多道者,复有二种。一作是说:依赡部洲身见道;于赡部洲身中,..
【作意心散乱】 p0687 显扬十八卷二页云:一、作意心散乱。谓诸菩萨,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习声闻独觉相应下劣作意。
梵名Dandaka。位于北印度健驮逻国。约今印度沙萨达(Charsada)东北约六十四公里之帕罗罕立(Palodheri)地方。又作檀陀山、檀拏迦山、弹宅迦山,或大泽山。大唐西域记作弹多洛迦山(梵Danda-loka,阴、治罚之义),洛阳伽蓝记称为善持山。此山即须大拏太子修苦行之山。据载,佛在前世为须大拏太子时,..
(术语)华严十种佛之一。佛具大智慧照了一切法,自性本来是佛,故名本性佛。
【阿赖耶识行相所缘皆不可知】 p0784 成唯识论二卷二十一页云: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识取所缘境、行相难知?如灭定中不离身识,应信为有。然必应许灭定有识。有情摄故。如有心时。无想等位,当知亦尔。..
【广赞佛】 p1323瑜伽八十二卷四页云:广赞佛者:谓佛世尊无边名称。德无量故。能施光明。发智明故。能除黑闇。永灭一切无智暗故。成就明眼。具三眼故。见胜义谛。了知无等诸圣谛故。成就禁戒。戒圆满故。戒耆宿故。如是两足中尊,诸调御中最胜最上,沙门众中最为殊美,是诸世间难得珍宝。如是为哀愍者..
【善护身】 p1138瑜伽九十一卷十页云:谓能密护诸根门者、不令母邑摩触身故;名善护身。二解瑜伽九十五卷四页云:善护身者:谓正安住,远避恶象;乃至广说。如声闻地。由远避故;于尽诸漏、无有障碍。
【除灾生】 p0911 瑜伽四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云何菩萨除灾生?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为令众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济;于大鱼等种类中生。身形广大;随所生处,以自身肉、普给一切饥饿众生,皆令饱满。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验诸明咒力、..
(术语)成就密法而现种种之灵验也。
凡十四卷。日僧实睿编录,良观续编。乃集录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地藏菩萨之灵验事迹而成。全书共一三七则,其中,第四卷之前二则、第五卷之前二则、第六卷之第一则为印度事迹;第四卷之第三则、第五卷之第三至第六则、第六卷之第二则为中国事迹;其余均为日本事迹。本书为日本地藏灵验记之嚆矢,刊行于..
验,证、效之义。由修法或祈祷等而产生之灵验现象,称为有验。恒常显示其灵验者,即称为有验者。 p2461
凡十卷。唐代僧详撰。又称唐法华传、法华经传记、法华经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述有关法华经之由来、传译及灵验等事。分为部类增减、隐显时异、传译年代、支派别行、论释不同、诸师序集、讲解感应、讽诵胜利、转读灭罪、书写救苦、听闻利益、依正供养等十二科。文中援引诸典,包括有大智度论..
凡二卷。高丽了圆(了因)撰。又称法华经灵验传。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本书记述古来有关法华经之灵验事迹一○七条。系抄录唐代慧详撰之弘赞法华传、南宋宗晓撰之法华经显应录、高丽真净撰之海东传弘录等三书中最奇特者而成,以启劝后世。[东域传灯目录卷上] p3408 ..
凡三卷。唐代孟献宗撰于开元六年(718)。又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为受持金刚般若经之各种灵验谭。本书部分由萧瑀之金刚般若灵验记、唐临之冥报记、郎余令之冥报拾遗等抄出,并加入作者实际见闻之事迹而成。内容分六篇:救护篇、延寿篇、灭罪篇、神力篇、功德篇、诚应篇等。金刚..
全一卷。又称金刚般若经鸠异。唐代段成式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所谓“鸠异”,即汇集遗逸异说者。全书收录唐代中期以降,张齐丘、王孝廉等僧俗二十一人受持金刚经之灵验谭,并仿“金刚经灵验记三卷”之形式而成,著于开成元年(836)。为研究唐代中期有关金刚经信仰之重要资料。 p3566 ..
即不克行广作法时,所修之简略念诵法。据金轮时处仪轨载,行者因事忙修广法恐有缺漏,或不好行广轨者,皆可修此法。先结智拳印,即胜身加持,次陈供养仪,即便作念诵;若时间更紧迫,仅作智拳印,诵本尊密言七遍或三遍,即可任意于行、住、坐之间,随意作念诵。 p4734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