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集众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重游于洴沙王国道场树下成正觉处,复坐如故。昔始得佛,光影甚明,今复放四十二光,光光皆有百万阿僧祇功德光为璎珞,严好佛身弥满法界,湛若虚空凝神照寂,乐常住性穷化体神。大用无方法王法主,于一切众生而作父母,自然百千宝莲华师子之座,古昔诸佛所坐皆尔,道德威仪相好如一,身意清净福行普具。光明所彻金刚宝藏,出化无极照人刹土,去来现在无复障碍,化及一切度法与人三世悉等,圆明独达一切佛等。

尔时大会菩萨尽一生补处,神通妙达周遍十方,法身无极导利众生,开佛法藏示现佛性妙果,寂灭无为要教都入人根。以宿命智训化,以渐心入无际,解内外要始终无极,等诸佛土无所分别。以大悲口赞扬佛名不可胜极,六道之事靡不贯达,所化之处至皆叹言:「佛念吾等建立大志,乃悉现我诸佛世界所有好恶殊胜之土。佛所游居阐隆导化,光明神足,教诲我等开示我意。佛本业璎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为我说要,断我瑕疵及诸疑妄,悉为我现佛土、佛身、佛神、佛力、佛定。无量变化、四等无畏、无罪三业、三六不共,一切功德无上道法众事敷教,流入十方一切国土。」东去无极有香林刹,佛名入精进,菩萨字敬首。南去无极有乐林刹,佛名不舍乐,菩萨字觉首。西去无极有花林刹,佛名习精进,菩萨字宝首。北去无极有道林刹,佛名行精进,菩萨字慧首。东北无极有青莲刹,佛名悲精进,菩萨字德首。东南无极有金林刹,佛名尽精进,菩萨字目首。西南无极有宝林刹,佛名上精进,菩萨字名首。西北无极有金刚刹,佛名一乘度,菩萨字法首。下方无极有水精刹,佛名大精进,菩萨字智首。上方无极有欲林刹,佛名至精进,菩萨字贤首。如是一切法光流入靡不周遍。

尔时牟尼佛叹十方诸菩萨等,皆彼国第一,各与无数上人俱来入此大会。顶礼佛足,坐千宝莲华座。时彼土众中第一菩萨,名曰敬首,以佛圣力叹言:「快集此会,观其所止佛国清净,至于法服、如来德式、修行妙善,四十二贤圣之因,演说经法得佛变通,随刹清浊度人无极,分流道化靡不周匝。于是他方佛国亦说璎珞本业无二无别,所开道法与今释迦所说无异。」是时敬首菩萨入十方刹诸佛神力大师子吼,发问一切佛一切菩萨无量大宝藏海金刚璎珞法门。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至树下,观视十方法界众生根缘现故,放大光明悉照佛界,上至四空一时来下入法会中。十八天、六天、四天皆悉集会。无量国土,其一国者,一须弥山、日月围绕照四天下,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句耶尼、北郁单越。大海铁垣,围绕国界,上有二十八天,如此者为一小国。周匝十方,合有百亿国土。是时佛光悉现其中。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梵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水行天、水微天、水无量天、水音天、约净天、无相天、遍净天、净光明天、守妙天、微妙天、极妙天、福果天、果胜天、大静天、空住天、识住天、无所有住天、非想非无想住天,如是诸天皆有大池水,莲华中生,故名水天。四非色众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轮际。是为一佛刹,名为大忍法界。

释迦文佛分身百亿悉遍其中,为彼国说贤圣本业璎珞之行。时诸大众天人,视彼小国佛及菩萨若近相见,皆来集此金刚寂灭道场树会。

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名字品第二

尔时他方敬首菩萨,以佛神力故,复以大众皆是龙王、师子王、二十八天王,众皆大根大行,受佛神通力故发小问,问佛:「大师!本何修行成佛圣道,身口意净金刚不坏,一切众生不得其过,内性明照常住不灭。过一切菩萨之上,出生端正色相无比,圆极自然无为清净,二种常身度人无量。现六道中常为释梵所敬,除闇昧如烛火、明天地如日月、度天人如船师,竪过三界为妙觉尊。欲成斯道当如何行?一切贤圣名字何等?」

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佛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我先天上人中广开一切菩萨无量行愿,是法亦是十方三世诸佛快说,决定了义璎珞佛所行道。今当为此大众,十四那由他一切人根,开璎珞本业。汝心可念,志愿高远,极大悲化,慈及十方一切众生。」

佛言:「佛子!欲成斯道当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然即所问,悉可得入一切佛教,为菩萨者得佛不久。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了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共同说一而无二。

「佛子!所谓留伽度(秦言发心住)、留谛迦度(秦言治地住)、留罗伽(秦言修行住)、留摩阿(秦言生贵住)、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毗跋致(秦言正心住)、阿毗跋致(秦言不退住)、必叉伽(秦言童真住)、必阿罗(秦言法王子住)、流止迦(秦言灌顶住)、度伽阿(秦言欢喜行)、度安尔(秦言饶益行)、度只罗(秦言无瞋恨行)、度和差(秦言无尽行)、度利他(秦言离痴乱行)、度生婆谛(秦言善现行)、度沙必(秦言无着行)、度阿诃(秦言尊重行)、度佛何(秦言善法行)、度叉一婆(秦言真实行)、罗谛流沙(秦言救护一切众生回向)、罗昙沙(秦言不坏回向)、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回向)、法必他(秦言至一切处回向)、佛度陀(秦言无尽功德藏回向)、罗叉必(秦言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师罗叉伽(秦言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波诃谛(秦言如相回向)、波罗提弗陀(秦言无缚解脱回向)、达摩边伽(秦言法界无量回向)、鸠摩罗伽(秦言逆流欢喜地)、须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离垢地)、须那迦(秦言流照明地)、须陀洹(秦言观明炎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难胜地)、阿那含(秦言薄流现前地)、阿罗汉(秦言过三有远行地)、阿尼罗汉(秦言变化生不动地)、阿那诃(秦言慧光妙善地)、阿诃罗弗(秦言明行足法云地)、摩诃一和沙(秦言无相无垢地)、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觉者无上地)。

「佛子!是故名门摄一切功德行,佛及菩萨无不入此名门,一切神通、一切因果、一切境界亦入此名门。佛子!是名门十方诸佛所说道同,不增不减,决定师子吼说。当以誓自誓,受持读诵解释义味,愿一切众生同入我法、同我等佛。应如是修学。」

佛告敬首菩萨:「佛子!吾今略说名门中一贤名门,所谓初发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门,所谓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常发无量有行无行大愿,得人习种性中广行一切愿。

「发住贤人,发广大愿,今生至佛,

一切愿入。在我愿中,无不成就,

自致得佛,已愿为本。我今行施,

当愿众生,舍贪欲意,入空道位。

法戒常行,当愿众生,摄行不破,

得正解脱。六忍常奉,当愿众生,

得无诤心,寂法忍住。大精进力,

当愿众生,常行不住,入自觉果。

住禅定心,当愿众生,具足神通,

无为自安。修正法智,当愿众生,

入慧海流,绍菩萨位。行无相愿,

当愿众生,一切愿满,流入佛海。

大慧方便,当愿众生,法河无碍,

到二谛际。大力神通,当愿众生,

变化在我,得无所畏。边际智满,

当愿众生,金刚智成,登道场果。

入无垢地,当愿众生,坐佛道树,

教化一切。我今已觉,当愿众生,

解相续假,灭计断心。觉照法化,

当愿众生,悟法缘成,灭计常心。

我得满体,当愿众生,悟相待法,

灭计我心。无缘大悲,当愿众生,

解假因生,灭见盗心。第一灭度,

当愿众生,悟实法缘,灭戒盗心。

得十力果,当愿众生,悟二谛照,

灭邪见心以金刚力,当愿众生,

悟十二缘,灭疑见心。独照无方,

当愿众生,识法无常,灭贪悭心。

五眼三达,当愿众生,修三明觉,

灭痴闇心。无碍和合,当愿众生,

绍三宝解,灭瞋诤心。得大明慧,

当愿众生,入一切空,灭无明藏。

三十二相,当愿众生,相相严好,

灭依报果。得应身用,当愿众生,

乘大法船,入佛法海。我因果愿,

悉已具足,一切行愿,摄在其中。

二十四愿,摄无量行,信愿始门,

终大慧本。今于诸佛,前受大愿,

愿今已满,修进余行。其中功德,

行百千劫,我愿乃舍,入无量界。

一切菩萨,若入是愿,无不得入,

萨婆若海。

「佛子!住是位中发大愿已,过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今复修行无量功德,所谓十波罗蜜、三空无相无作有无空,空观成就,即除我、人、主者、众生,渐舍诸见,常乐我净、三界系缚,无明渐破,伏断一切业习故。厚集一切善法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门摄我心中,念念不去心。

「佛子!有十不可悔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沽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发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得贤圣果者,无有是处。是初住相习种性中第一人,如是下九人法行渐渐增广,乃至九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亦渐增广不可思议行。佛子!吾今略说,如海一渧。」

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第三

尔时敬首菩萨白佛言:「云何菩萨学观名字义相?及心所行法复当云何?」

佛言:「佛子!汝之所问,同十方佛土中一切佛皆坐道场时能问者,皆名敬首所问无异。谛听谛听,思念正观,如法修行。佛子!一切诸佛皆说六明焰三三昧门、我亦如是说。六种性者,是一切菩萨功德璎珞,严持菩萨二种法身,菩萨所着百万阿僧祇功德行为璎珞。若一切菩萨不入璎珞功德门得入正位者,无有是处。

「佛子!性者,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复名六坚,亦名坚信、亦名坚法、亦名坚修、亦名坚德、亦名坚顶、亦名坚觉。复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复名六慧,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复名六定,习相定、性定、道慧定、道种慧定、大慧定、正观定。复名六观,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观。佛子!一切菩萨及佛,无不入此六种明观决定了义实相法门。

「佛子!汝先言名字者,所谓铜宝璎珞菩萨字者,所谓习性种中有十人,其名发心住菩萨、治地菩萨、修行菩萨、生贵菩萨、方便具足菩萨、正心菩萨、不退菩萨、童真菩萨、法王子菩萨、灌顶菩萨。

「佛子!银宝璎珞菩萨字者,性种性中有十人,其名欢喜菩萨、饶益菩萨、无瞋恨菩萨、无尽菩萨、离痴乱菩萨、善现菩萨、无着菩萨、尊重菩萨、善法菩萨、真实菩萨。

「佛子!金宝璎珞菩萨字者,道种性中有十人,其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菩萨、不坏菩萨、等一切佛菩萨、至一切处菩萨、无尽功德藏菩萨、平等善根菩萨、顺观众生菩萨、如相菩萨、无缚解脱菩萨、法界无量菩萨。

「佛子!琉璃宝璎珞菩萨字者,圣种性中有十人,其名欢喜菩萨、离垢菩萨、明慧菩萨、焰光菩萨、难胜菩萨、现前菩萨、远行菩萨、不动菩萨、慧光菩萨、法云菩萨。

「佛子!如是百万阿僧祇功德璎珞,严持菩萨二种法身,是四十人名为学行,入法流水中以自灌注。

「佛子!摩尼宝璎珞菩萨字者,等觉性中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象王视观,师子游步,复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是故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界外非有非无、无心无色,因果二习无有遗余。现同古佛但有应名,现诸色心教化众生。现同古昔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而生灭为异,而实非佛,现佛神通常住本境。

「佛子!水精璎珞内外明彻,妙觉常性湛然明净,名一切智地。常处中道一切法上,超过四魔,非有非无一切相尽,顿解大觉穷化体神,二身常住为化有缘。是故佛子!吾今略说贤圣名字,汝等受持现行化人。

「佛子!汝先言云何心所行法者?所谓十心:一、发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贵心住;五、方便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顶心住。

「复次,即十观心所观法者:一、厚集一切善根,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佛子!二、修习无量善行,所谓四念处,观身、受、心、法若四皆空,四倒则无。不坏假名,一切法故。皆如幻化者,五阴色识受想行、六大识空、四大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如虚空故。

「佛子!三、善习佛道法,所谓观十一切入:四大、四色、空处、识处,皆如宝相故。

「佛子!四、一切佛前受法而行,所谓八胜处:内实五阴中广相略相二胜处、外假众生法中广相略相二胜处、四大法广略四胜处。如是观一切法空,无相故。

「佛子!五修诸清白法,所谓八大人觉:少欲、知足、寂静、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诤论,顺一切法故。

「佛子!六为诸佛所护,所谓八解脱观: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脱思慧。内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脱修慧。六观具足色界五阴空,三解脱、四空、五阴及灭定观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相故。

「佛子!七、广正法,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同入此法和,毕竟空故、住不退位故。

「佛子!八、信喜大法,所谓三空:一切因空故无作,一切果空故无相,因空果空复空故空空。如是法,如虚空故。

「佛子!九、心住四等法,所谓化众生教四谛法,三界非乐为苦,无明习因受生无穷,三空道品无为寂灭。四谛无二,一合相故。

「佛子!十、好求佛功德,所谓六念:佛、法、僧、戒、舍、天,得一切佛功德。念念入不幻三昧,常所习现前修故。佛子!吾先忉利天说十观名,初十住凡夫行。若一切菩萨,无不入此门向萨婆若海。

「佛子!十行心者,一、欢喜心行;二、饶益心行;三、无瞋恨心行;四、无尽心行;五、离痴乱心行;六、善现心行;七、无着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真实心行。

「复次即十观心所观法者,一、为自得一切种智故。所谓四正法: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广、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恶法已生方便令断。菩萨尔时为求佛果故。

「佛子!二、为得自身有大力故。所谓四如意足:念守境、精进驰求、定检摄、慧照境。得法无生,自在法故。

「佛子!三、愿无畏具足故。所谓五根:信、念、精进、定、慧,皆无相故。

「佛子!四、求具足三宝故。所谓五分法身:戒除形非,定无心乱,慧悟想虚,解脱无累,无累知见一切众生无缚。为知见解脱故,诸法虚空无二故。

「佛子!五为化一切众生故。所谓八正道:从师生慧名正知见;得法生思名正思惟;策励不倦名正精进;出家受道得三道分,名正语、正业、正命;入法性空名正定、正慧。于无生无二观,一合相故。

「佛子!六、得大慈悲故。所谓七观:择法、念法、精进法、护法、喜法、定法、慧法,是名观门,入一相故。

「佛子!七、为得四无碍故。所谓五善根:正观、煗观、顶观、忍观、三界空第一观,能生十地无相大明慧故、圣人胎未变故、第一空平等故。

「佛子!八、入一切佛国中行故。所谓四化法:法辩、议辩、语辩、乐说辩。是四名慧性,照一切法无生,入第一义谛中行故。

「佛子!九为于一念中照一切法故。所谓三世十二因缘:过去二,无明、诸行。现在,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未来,生灭。皆假合会成,性实不可得故。

「佛子!十、为自在转大法轮故。所谓菩萨三宝:菩萨尔时于第一义中道,智为觉宝。一切法无生动与,则用为法宝。常行六道与六道众生和合,故名僧宝。转一切众生,流入佛海故。

「佛子!吾于焰天,为诸天说凡夫十行。今于此众略说法要,汝等受持,一切佛亦同是说。

「佛子!十回向心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二、不坏回向心;三、等一切佛回向心;四、至一切处回向心;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心;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八、如相回向心;九、无缚解脱回向心;十、法界无量回向心。

「复次十观心所观法者,一、二谛正直。所谓学习第一义谛,观一切法相如,不可得故。以慈悲喜舍教授六天人,剃头被三宝衣,出家菩萨共一切僧,佛法无二故、第一清净故。

「佛子!二、深第一义智。所谓五神通:是慧性差别用,故天名神心,是以天身通。天眼见三世中一切法,见微细色等。天耳得闻十方声等。天他心智知一切人心故。天宿命智知三世六道命分故。以无生智见一切法故。

「佛子!三、淳至。所谓于无生慧中四不坏净:于佛、法、僧、戒中信不坏故。

「佛子!四、量同佛力。所谓三相:诸法本无假名生,已有还无假名灭,不空有法假名住。是故一切通达空而不二名世谛相空,空一谛相故。

「佛子!五、善计量众生力。所谓五阴:色者,异空色集,成大色分故,色相空。刹那刹那成心故,心相空;受想行识无集无散,一相无相故。

「佛子!六、佛教化力。所谓十二入:外六境到内六根,为识所入处,故名为入。其慧观者,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法无自无他故。

「佛子!七、趣向无碍智。所谓十八界:六境、六根、六识一合相,一切法亦一合相故。

「佛子!八、随顺自然智。所谓因果,善恶名因、苦乐名果。所由为因、所起为果。由起相待,通为因果故。因果二空无生无灭,皆一合相故。

「佛子!九、能受佛法僧故。所谓二谛空:因缘集故谓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缘散故谓之无,非曰有是无。故有无无无,般若解脱无二相故。

「佛子!十、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其正观者,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于中道而无二故。

「佛子!是三十心入一乘信,一乘因法非近行可得,广行大心三阿僧祇劫行伏道忍方始满足。

「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佛子!吾先第四天中广开此凡夫十向法,今在此树下略说法要,汝诸人等善自受行。

「佛子!十地心者,一、四无量心;二、十善心;三、明光心;四、焰慧心;五、大胜心;六、现前心;七、无生心;八、不思议心;九、慧光心;十、受位心。

「复次,十观心所观法者,一、欢喜地住中道第一议谛慧。所谓二十欢喜心、十无尽愿,现法身入十方佛土,作五神通入如幻三昧,现作佛化无量功德,不受三界凡夫时果,常入一乘位一心四谛集苦道灭。二种法身变易受生,三观现前常修其心入百法明门,所谓十信,一信十故百法明门,十三故烦恼毕竟不受,心心寂灭法流水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佛子!二、金刚海藏法宝。所谓自行十善、教人行十善,赞叹行十善者、赞叹十善法,现千佛土教化一切众生,无相达观皆成就故。

「佛子!三、入如幻三昧。所谓十二门禅,初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心为定体。喜、乐、倚、一心四支为因,第五默然心为定体。乐、护、念、智、一心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心为定体。不苦不乐、护、念、一心四支为因,因名方便,第五默然心为定体。禅名支林,定名捡摄。经劫不散,故名为定。四空定同有五支,体用相似故方便道同。支者,想、护、正、观、一心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心为定体。从定生四无量心,名四无量定,圣人现同凡夫法故。以自在力,复过是法入无量定,百千佛土教化一切众生故。

「佛子!四、遍行法宝藏。所谓身受心法、正进、如意足、根、力、八正、七觉,是菩萨大行,现亿法身化一切众生故。

「佛子!五、入法界智观。所谓十六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议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相谛、差别谛、视成谛、说谛、事谛、生起谛、尽无生谛、入道谛、如来智谛。五明论、一切法,尽在一念心中一时行。现无量身一切佛土,受佛法化故。

「佛子!六达有法缘故起智。所谓十十二因缘、十种照:一、我见十二缘;二、心为十二缘;三、无明十二缘;四、相缘由十二缘;五、助成十二缘;六、三业十二缘;七、三世十二缘;八、三苦十二缘;九、性空十二缘;十、缚生十二缘。逆顺观故现无量身,入一切佛土化一切众生故。

「佛子!七尽果报无障无碍智。所谓以三空智观三界二习,色心果报灭无遗余,一切行功德功用造作以竟,一切变通所为所作不一不二,无不满足修行开发。一切功德行功用开发,乃至上地一切功德行已修竟,开发功用亦悉具足。一切行根本已十度为本:施、戒、忍、进、定、慧、愿、方便、通力、无相慧。十度行法功用已竟,无为无作法流水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故。

「佛子!八、不思议无功用观。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无有色习无明亦尽,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已一念心一时行,现如佛形、一切众生形,一念心中一时行已,无功用故。

「佛子!九、入法际智。所谓四十辩才一切功德行皆成就,心习已灭无明亦除,一切佛藏一切变通藏已一心中一时行,无量大千世界中作佛形、作众生形,教化无量众生法故。

「佛子!十、无碍智观。所谓无量法云雨澍及一切众生,二习无明今已尽灭受大职位,神变无量不可具说,现同如佛无相用故。

「佛子!如是一切贤人,同入此门修行成觉。

「佛子!吾先第六天说十地导化天人,今故略开,汝等受行。

「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复次心所行法者,所谓勇伏定入法光三昧。入此定中修行十法:一、学佛不思议变通;二、集菩萨眷属;三、重修先所行法门;四、顺一切佛国问讯一切佛;五、与无明父母别;六、入重玄门;七、现同如佛现一切形相;八、二种法身具足;九、无有二习;十、登中道第一义谛山顶。是故无垢菩萨从发心住来,至此一地,经无量劫修四十心无量功德法门,复从喜地修行二种法身无量功德,经百千劫法藏始满,入相尽三昧成就一切智位,常行佛行故。佛子!吾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定百万亿偈,今以略说一偈之义开众生心,汝等受持。

「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灭心妙觉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心念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

「佛子!吾先在此树下说法界海时,有八万无垢菩萨现身得佛故。今为此大众略开佛果行处,汝应顶受。」

敬首菩萨白佛言:「世尊!从初地至后一地,有果报神变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为何色相?为何心相?」

佛言:「佛子!出世间果者,从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法身。于第一义谛法流水中,从实性生智故,实智为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一切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身;国土亦然。

「佛子!土名一切贤圣所居之处。是故一切众生贤圣,各自居果报之土。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报之土。初地圣人亦有二土,一、实智土,前智住后智为土;二、变化净秽经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如是。一切众生乃至无垢地,尽非净土住果报故。唯佛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于普光堂上,广为一切众生说净土之门。

「佛子!初地一念无相法身智身,成就百万阿僧祇功德法,双照二谛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识思量二种法身,何况二地三地乃至妙觉地。但就应化道中,可以初地有百身千身万身乃至无量身。有缚有解,其法身处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上不见一切佛法,一切果报可求;下不见无明诸见可断、众生可化。但以世谛应化法中,见佛可求、诸见可断、众生可化。佛子!亦可得言修三坚法入圣人位,但法流水中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佛子!乃至三贤十地之名,亦无名无相,但以应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佛子!汝应受持一切佛法等无有异。

「佛子!世间果报者,所谓十住。铜宝璎珞铜轮王,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二天下。银宝璎珞银轮王,五百福子为眷属,生二佛国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金刚宝璎珞金轮王,千福子为眷属,入十方佛国中化一切众生,处四天下。

「欢喜地。百宝璎珞七宝相轮四天王,万子为眷属,百法身为百佛国中化十方天下。千宝璎珞八宝相轮忉利王,二万子为眷属。万宝璎珞九宝相轮焰天王,眷属亦然不可称数。亿宝璎珞十宝相轮兜率陀天王,眷属亦然不可称数。天光宝璎珞十一宝相轮化乐天王,眷属亦然。摩尼宝光璎珞十二宝相轮他化天王,眷属亦然。千色龙宝光慧璎珞十三宝相轮梵天王,眷属亦然。梵师子宝光璎珞大应宝相轮光音天王,眷属亦然。不可思议宝光璎珞白云光宝相轮净天王,眷属亦然。百万神通宝光璎珞无畏珠宝相轮静居天王,眷属亦然。千万天色宝光璎珞觉德宝光相轮三界王,一切菩萨为眷属。无量功德藏宝光璎珞千福相轮法界王,一生补处菩萨为眷属。佛子!是上璎珞相轮,一切佛及菩萨动止俱游常随其身,亦化一切众生,故有如是果报之名数法。佛子!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麁业道、麁相续果,亦不起麁。是见道喜忍伏三道业道。离忍伏人中业道,明忍伏六天业道,焰忍伏诸见业道,胜忍伏疑见业道,现忍伏因业道,无生忍伏果业道,不动忍伏色因业道,光忍伏心因业道,寂灭忍伏心色二习业道,无垢忍伏习果道。习前已除而果不败亡。是故佛子!三贤名为伏断喜忍,以上亦伏亦断。一切烦恼觉忍现时,法界中一切无明顿断无余。

「佛子!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起十三烦恼,所谓: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七见,见一切处求故说见。从见复起六着心:贪、爱、瞋、痴、欲、慢,于法界中一切时起。

「佛子!一切烦恼以十三为本,无明与十三作本,是以就法界中别为三界报。佛子!见、着二业迷法界中一切色欲心,所起报故分,为欲界报。

「佛子!见、着二业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所起报分,为色界报。

「佛子!见、着二业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报分,为无色界报。

「是故于一法界中,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着、若因果法,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然后为复来入法界藏中,为无明众生示一切善恶道果报差别无量。

「佛子!前三贤伏三界无明,而用麁业。何以故?当受生时,善为缘子、爱为润业,故受未来果,故名息用而不断爱用。又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业果故。初地乃至七地,三界业果俱伏尽无余,八地乃尽故。从此以上示现作佛,王宫受生、出家得道、转法轮、灭度,亦现一切佛界,故无子爱三界之报。唯有无明习在,以大愿力故变化生。是以我昔天中说生不生义,业生变生。佛子!圣位中二种业:一慧业。无相无生智,心心缘法性而生无照,是名慧业。二功德业。实智出有谛中,有为无漏集百万阿僧祇功德,故名为功德业。从初圣以上而现受生,以变易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住寿百劫千劫变化生一切。」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释义品第四

佛告敬首菩萨:「汝先言义相云何者,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义相,今当说。佛子!是金刚海藏璎珞经中释贤圣相义,义出体。体者,菩萨体。义名功德。如是二法,一切菩萨为体、为义,故名体义。

「佛子!发心住者,是人从始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之以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佛子!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人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复行十心,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是人复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报。上善有三品: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集无量善业,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识学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尔者,常没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说。佛子!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一切行一切法门皆习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多闻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空理智心习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为地但得名住。

「佛子!治地住者,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白故,名治地住。佛子!长养一切行故,名修行住。佛子!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名生贵住。佛子!多习无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故,名不退住。佛子!从发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佛子!从佛王教中生解,当绍佛位故,名法王子住。佛子!从上九观空,得无生心最上故,名灌顶住。

「是故佛子!从灌顶心进入五阴法性空位,亦行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为外道邪论所倒,入正位故,名欢喜行。

「佛子!得常化一切众生,皆法利众生故,名饶益行。

「佛子!法实得法忍,心无我无我所故,名无瞋恨行。

「佛子!常住功德,现化众生故,名无尽行。

「佛子!命终之时,无明鬼不乱不浊,不失正念故,名离痴乱行。

「佛子!生生常在佛国中生故,名善现行。

「佛子!于我无我乃至一切法空故,名无着行。

「佛子!三世佛法中常敬顺故,名尊重行。

「佛子!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名善法行。

「佛子!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实行。

「是故佛子!从真实心入众生空、无我空,二空平等无别,一观相、一合相。学习百万亿般若波罗蜜空观故,回易前后心心,观唯明明寂灭,长养上地明观法故回因向果,复以无量心不舍不受故,十向法如是。佛子!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诸受,回易转化故,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佛子!观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坏回向。

「佛子!三世诸佛法一切时行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国中,供养一切佛故,名至一切处回向。

「佛子!以常住三宝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佛子!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子!以观善恶父母无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佛子!常照有无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回向。

「佛子!以诸法无二、般若无生、二谛平等,过去一合相、现在一合相、未来一合相故,名无缚解脱回向。

「佛子!觉一切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佛子!是三十心,义释无量无边,非一切凡智所能思量,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之所游路。

「佛子!汝先言云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佛子!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绍菩萨位入圣众中,四魔不到,有无二边平等双照,大信始满。习学无生中道第一义谛观,上至二地三地乃至十一地,明观法门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一相无相、二身无方,通同佛土故,名欢喜地。

「佛子!以正无相善入众生空,现万佛世界,六通变化空同无为故,名离垢地。

「佛子!光慧信忍修习古佛道,所谓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毗伽罗那、伽陀、忧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忧波提舍。以此法度众生,光光变通,故名明地。

「佛子!大顺无生起忍,观一切法二谛相,上观佛功德、下观六道众生。大慈观故说法授乐,大悲观救三苦众生,大喜观喜前人受乐,大舍观一切众生,皆入平等、入七观法,故名焰地。

「佛子!顺忍修道,三界无明疑见,一切无不皆空。八辩功德入五明论,所谓四辩:因、果、内道、外道辩;五论者,内外方道、因果、鬼师无不通达,故名难胜地。

「佛子!上顺诸法,观过去一切法一合相、现在一切法一合相、未来一切法一合相,法界因缘寂灭无二,故名现前地。

「佛子!无生忍诸法,观非有烦恼非无烦恼,一生一灭一果,三界最后一身一入一出,集无量功德,常向上地念念寂灭,故名远行地。

「佛子!是故菩萨无生观,舍三界报变易果,用入中忍无相慧。出有入无化现无常,自见己身当果、诸佛摩顶说法,身心别行不可思议,故名不动地。

「佛子!复入上观光光佛化无生忍道,现一切佛身,故名妙慧地。

「佛子!菩萨尔时入中道第一义谛,大寂忍下品中行,行佛行处、坐千宝相莲华、受佛记位、学佛化功,二习伏断大信成就,同真际、等法界,二谛一相,具一切功德入众生根,无量璎珞功德一时等现一切形相,故名法云地。

「佛子!菩萨尔时住大寂门中品忍观,功行满足登大山台,入百千三昧,集佛仪用唯有累果,无常生灭心心无为,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坐佛坐处。其智见二常无常一切法境,当知如佛,名为学佛。下地一切菩萨,于此菩萨不能别知。于佛名菩萨,于下菩萨名佛。所以者何?是菩萨以大变力,住寿百劫万劫现作佛化,初生、得道、转法轮、入无余灭度。说八法轮,似佛非佛,一切佛等故。威仪进止一切法同,住是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刚三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故名无垢地。

「佛子!妙观上忍大寂无相,唯以一切众生缘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萨照寂。是故佛子!吾昔第四禅中为八亿梵天王,说寂照如来无心无色而寂照一切法。佛子!吾今略说义句,为此大众开善法行。」

菩萨璎珞本业经佛母品第五

尔时敬首菩萨白佛言:「佛及菩萨,二初照智从何而生?寂照、寂照之义复云何?二谛法性为一为二?为有为无?第一义谛复当云何?」

佛言:「佛子!所谓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母,乃至一切法亦是诸佛菩萨智母。所以者何?诸佛菩萨从法生故。佛子!二谛者,世谛有故不空,无谛空故不有;二谛常尔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有佛无佛法界不变故不空,第一无二故不有;无佛有佛法界二相故不一,诸法常清净故不二;诸佛还为凡夫故不空,无无故不有;空实故不一,本际不生故不二;不坏假名诸法相故不空,诸法即非诸法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佛子!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而二相即,圣智无二,无二故是诸佛菩萨智母。佛子!十方无极刹土诸佛,皆亦如是说。吾今为是大众略说明月璎珞经中二谛要义。」

尔时敬首菩萨白佛言:「诸佛菩萨大方便平等慧照诸法界,为顿等觉、为渐渐?云何无明藏?与心为一为异?劫量久近复当云何?」

佛言:「佛子!汝于过去七佛法中一一已问,非为不知。直为此大众十四亿人,于此法中便欲令得决了故问。佛子!吾今为十四亿大众,以金刚口说决定了义。佛子!我昔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坐达法性原,顿觉无二一切法一合相。从法会出,各各坐十方界,说菩萨璎珞大藏。时坐大众见一亿八千世尊,名顿觉如来,各坐百宝师子吼座。时无量大众亦坐一处,听等觉如来说璎珞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三世诸佛所说无异,今我亦然。

「佛子。汝先言无明、心一者,是事不然。若解与无明诸见一相者,应无缚解、凡佛非二。所以者何?烦恼同一体相故。何以故?而共一心生灭一时,不别不异故。佛子!若缚解一相者,四大可为一、六味应不异,而大异而味异故,缚解亦如是。佛子!一切菩萨为凡夫时具足一切结,而断时麁分先去、细分后除。若一心烦恼一者,不应明闇有二。佛子!复以近况远。凡夫善心中尚无不善,何况无相心中而有无明?佛子!而言善恶一心者,是洴沙王国中外道安陀师偈,明闇一相、善恶一心。

「佛子!我法正义而可得言善恶同一行者,有缚有解、有凡有佛。相续百劫同一行者,而不得善恶同一心。古佛常说,无相智火灭无明闇,而善恶二别。而言同一果者,亦无是处。一切善受佛果,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是故善果从善因生,是故恶果从恶因生,故名善不受生灭之果,唯受常佛之果。佛子!若凡夫圣人一切善,皆名无漏不受漏果。而言受漏果者,佛化众生行善背恶故,缘因而发有为果报,非为无漏。因者无明,业受果故,是名三受三苦:苦苦、行苦、坏苦。苦受、乐受、舍受,二受善缘因果,苦受恶因果,一切皆苦无明为本。

「佛子。汝先言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广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铢,即梵天中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广亦然,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即净居天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佛子!劫数者,所谓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尽,名五十里劫,百里石尽名百里劫,千里石尽名为千里劫,万里石尽名为万里劫。佛子!一切贤圣入是数量,修一切法门,时节久近得佛果,其数百劫乃得等觉。若一切众生入是数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名菩萨。

「佛子!法门者,所谓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为百法明门。复从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为千法明门。复从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为万法明门。如是增进至无量明,转胜进上上法故,为明明法门。百万阿僧祇功德,一切行尽入此明门。」

菩萨璎珞本业经因果品第六

敬首菩萨白佛言:「贤圣正法已说具足。因果二相复当云何?」

佛言:「佛子!三世诸佛所行之因,所谓十般若波罗蜜是百万阿僧祇功德本,佛及菩萨亦摄在中。是故十法为金刚智慧海藏,出一切光明功德之行。

「佛子!十般若波罗蜜者,从行施有三缘:一财、二法、三施众生无畏。戒有三缘:一自性戒、二受善法戒、三利益众生戒。忍有三缘:一忍苦行、二忍外恶、三第一义谛忍。精进有三缘:一起大誓之心、二方便进趣、三勤化众生。禅有三缘:一定乱相不起、二定生一切功德、三定利众生。慧有三缘:一照有谛、二无谛、三中道第一义谛。愿有三缘:一自行愿、二神通愿、三外化愿。方便有三缘:一进趣向果、二巧会有无、三一切法不舍不受。通力有三缘:一报通、二修定通、三变化通。无垢慧有三缘:一无相智、二一切种智、三变化智。佛子!从十智生一切功德行。七财:信、施、戒、闻、慧、惭、愧,资用成佛故说财。四摄:利益、濡语、施法、同事。法辩、义辩、语辩、乐说辩,于此四辩法中无障无碍,故名无碍。从无碍智生智名依,故依了经不依不了经、依法不须人、依义不须语、依智不须识。从智生十力、四无畏、六通三明百万亿阿僧祇功德。次第生智,能缘八世谛一切法,四谛、二谛、十二缘。诸法缘成,假法无我,有法相待,一切相虚,相续名一,空不可得,因生集起。即法非缘,实实集有,名生成法。法假造法,受名起用,名聚法。是故八有为法,一切法本,智所照处。复从是智,能除五盖:贪、瞋、睡、掉、疑。四食:触、识、思、段食。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十恶五逆、八倒三障、八难十三烦恼、六道三界、六十二见、四流四缚四取、九烦恼七识住四结,一切所除皆名不善。佛子!十智境所除一切功德,皆名佛因,汝应受应行。

「佛子!汝先言果者,是五贤菩萨修诸道法,证一大果为法性体。其体者,非有非无、非大非小、非身非心、非相非三世、非天非人非名字、非常乐我净、非六道非六识入、非数量法过一切法相、非福田非鬼神、非动静非生灭、非第一非五色、非六大非土田、非法界非三界、非缚解、非明闇、非得法,寂然无为一切法外,心行处灭其处难量,就有谛中修劫量行而有果报。

「佛子!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随形,以果身常故应身亦常。佛子!古昔诸佛二身道同。佛子!一切菩萨二身俱是无常身。佛子!一切凡夫亦有二身:一报身、二方便身。报身不共有,方便身共一切众生有。佛子!一切菩萨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一切诸如来常作如是说,故名决定了义。佛子!佛义功德身者,诸佛道同果法不异,所谓十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陀。具向十德故,为一切众生所供养。复次十八不共法,所谓:身无失、念无失、口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心念无减、欲无减、精进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智知过去未来现在无碍无障。复有十力:是处非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果力、天眼力、宿命力、结尽力。慈悲喜舍,我是一切智人,我漏已尽无漏,出烦恼道烦恼障道,天身天眼、天耳、漏尽、宿命、他心。五眼、五分法身。无罪三业:佛宝、法、僧,灭谛解脱灵智一乘,金刚宝藏法身藏、自性清妙藏。三达、三无为、三明。一谛一道,独法大乐无为。佛子!一切圣果无量功德藏中,不可说不可说果,是果一道。佛子!果体圆满,无德不备、理无不周,居中道第一义谛清净国土,无极、无名、无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体、非无体,其一照相、一合相、一体相、一觉相,净明无二。佛子!是果独法圆满常住。一果体相有无量义,义有无量德,德有无量名。义果者,所谓灭谛常乐我净、十八不共一切功德,皆名义果,故名果果。佛子!义德名是三,皆教化故,有如是三句之义。若贤人一切众生有解是三句者,是人已为三世诸佛受佛职位。佛子!其果不可说不可知,而就名相法中说名相法,是故一果名体,义名果果。是义果者,出圆果故,名果果。佛子!吾说此因果,百千劫说不可尽。汝诸大众,善自受持。」

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第七

尔时敬首菩萨敬礼于诸佛,奉承大众教,略问于要义七会之所说,信顺三宝藏,为法法不绝、不为世名利,愿令法久住,白佛言:「世尊!佛上已说若因若果若贤若圣一切功德藏。今此大众有十四那由他人,谁能不起此坐受学修道,从始至终一一具行次第入菩萨位者?」

时释迦牟尼佛顶髻放一切佛光、一切菩萨光,复集十方各百亿佛土其中佛及菩萨。一切皆集已,即于是众中告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法慧菩萨、功德林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善才童子菩萨言:「汝见是大众中敬首菩萨,能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明观法门。汝等七菩萨,各领百万大众,应受观学如是法门。佛子!我今更重说如是明观法,所谓六入次第道。谛听善思,修诸智慧,戒勅于众,受用伏行。佛子!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子!始行菩萨若信男若信女中,诸根不具、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受得戒,皆有心向故。初发心出家欲绍菩萨位者,当先受正法戒。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所谓七见六着,正法明镜。佛子!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过去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诸菩萨当学、现在诸菩萨今学。是诸佛正法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入此法戒门,得无上道果虚空平等地者,无有是处。」

佛告诸佛子:「今正说正戒。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如是三礼已,法僧亦然。佛子!复敬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法。『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法戒。』如是三说已。佛子!次当教悔过三世罪。『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如是悔过已,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即与授十无尽戒。汝等善听。」

佛告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沽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瞋。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藏。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佛子!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识者;畜生无异,不名为人;常离三宝海,非菩萨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为畜生、名为邪见、名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菩萨十重、八万威仪戒,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戒尽名轻,有犯得使悔过对首悔灭。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一切佛常作是说,我今在此树下为十四亿人说,住前信想菩萨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住心。佛子!当先为诸大众受菩萨戒,然后为说璎珞经,同见同行。」

尔时众中有百亿人,即从坐起受持佛戒,其名梵陀首王,共无数天子修十戒满足,入初住位。

「佛子!复从是住,修行百法观门,所谓十信、十进、十发趣、十乘、十金刚、十随喜、十戒、十愿、十护、十回向。以是百法观达三界空,假名皆空,一切法无我无人、无受、无因,皆无定性。即灭十三缚,所谓七见六着,如实相入初行位。佛子!复从是行观修千法明门,所谓十信乃至十向,转转入法。法无我、法集法起法道法灭,皆无人受法,法如虚空、如幻如城如焰。一切法无相,百千生灭皆不可得,入初回向位。佛子!复从是向明明转照,照智学相似平等观,观名无得,无得假得。喻如然灯有炷,非初焰者,非初焰有时中有烧;非离初焰者,非初焰无时中有烧。后亦如之,直以有为诸法二谛皆迭迁,假号故烧,故知始焰非今、今燋非始。今燋非始故,于今方有;始焰非今故,于今无烧。无烧于今,今烧假烧。得平等观亦复如是,非初心有中有得,亦非初心无中有得,后心亦然。是故始心非今心,今起非始起。今起非始起故,于今方有;始心非今心故,于今无得。无得于今,今得假得。中道第一义谛心,念念寂灭入万法明门,从十信乃至十向,自然流入平等道。无得一相真实观,一照相入初地道。

「佛子!复从是地正观一照智中,入百万阿僧祇功德门,于一相观中一时行。乃至第十地,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无垢地。佛子!复从是地以一照智,了一切业因业果法界无不一观。以智知一切众生识始起一相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名惑,以此二为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因此二善惑为本,起后一切善惑,从一切法缘生善惑名,作以得善、作以得惑,而心非善惑。从二得名,故善惑二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无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金刚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终,而不知其始前有法无法。云何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唯佛知始知终。是无垢菩萨一切智齐知自地,常住第一义谛中,自然流入妙觉海地。佛子!住是妙觉地中,唯现化可名,有无量义、有无量名其出一体,所谓妙果,常住清净至若虚空、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名数、不可名,入界分可得。

「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我今此座有十四亿人,不离本座入此六入法门。佛子!我本初得道时,在此树间说十世界海法门,有九十亿人亦入此六入明门。复至普光堂说十佛国土,有百万亿人入此六入明门。复至帝释堂说十住,有五百万人入此六入明门。复至焰宝堂说十行,有千万人入此六入明。门复至第四天法光堂说十回向,有十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门。复至第六摩尼堂说十地,有百万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门。复至祇洹林说入法界品,有十二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门。今复至此第八会座,为十方无极大众敬首菩萨一切众说六入明门,一切大众受持若一无二无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集散品第八

佛告敬首菩萨及此会十四亿那由他人大众:「汝闻上四十二贤圣因果明观法门,一切大众皆应发三菩提心。」如是三告:「佛子!应受、应持、应发心。」

时诸大众中有百千天子,闻是法门发初住心,舍凡夫法修行伏忍,得入十住明观法。复有十千信男信女,入清净十行法门。复有八万大梵天王,得初地明观法。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各舍本形,入十信心行十善行。复有八万第十地人现成正觉。「佛子!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复有色界无色界,各各还修神通,归本所住处,转宣菩萨璎珞法门化授天人。复有六欲天人,还归本天,广为诸天人说本行无量。时诸大众各各受持读诵解其义味,还本土说菩萨之本行、诸佛之本业,受持已竟。」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慧海、金刚藏、道华等八千菩萨,皆为十方诸佛国中第一弟子:「汝应为十方无明众生,受持读诵解其义味。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

尔时有五十万大菩萨,皆一生补处,从座而起,受持佛语经劫不灭。复有万梵天王,亦即从座起,受持佛语。复有无量天女,从座而起,受持佛语。尔时他方无极刹菩萨、此国菩萨,已变化神通入如幻三昧,踊在虚空欢喜无量,得闻受持璎珞功德经,心心受行成佛不舍众贤圣门。

时佛复现百万变化神通无量光无量清净身,重嘱此金刚藏海璎珞经:「汝诸大众!受持受此经法。是经是过去无量百千佛心中所行法,汝等受持供养。」是时一切大众,一时从座放千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欢喜受持菩萨不可思议璎珞经。顶受供养礼佛而退。复有六欲天子、十千国王,闻佛法座离散,一时号泣涕出流恸声满三千,无不悲泣从座而去。复有八十亿大菩萨,皆以四无量心有无一等无为无相受持佛语,各入无尽法化三昧,欢喜而退。复有十千始行贤者,入九观定,四禅、四空定、尽灭定,七净十戒心入定见道度疑,正道行、知见行,断知见,得入法故,礼佛而退。

尔时座中有八千菩萨各从座起,一金刚华菩萨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说经菩萨法轮下,其听法者受化奉行法用,复当云何?」

佛言:「佛子!快发斯问。佛子!先当为听法者与授菩萨法戒,然后为说菩萨之本行六入法门。佛子!次第为授四归法:归佛、归法、归僧、归戒。得四不坏信心故,然后为授十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淫、不沽酒、不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不悭、不瞋、不自赞毁他、不谤三宝,是十波罗夷不可悔法。佛子!受十戒已,复为听者教供养法师,常以天上无量华香、百千灯明、百千天衣璎珞、百千妓乐、百味饮食屋宅经书,一切所须之物皆悉给与。弘通法师当如敬佛、如事父母、如事火婆罗门法。佛子!如事帝释父母师僧,日日三时礼敬。为法舍身没命,乃是佛子。如是求法之人,乃可为说菩萨之本行、百千万佛转授璎珞法门。」时十亿大众叹言:「未来世中无法、无三宝、无贤人,时劫从恶世起故。其说法者、其听法者,甚难甚难。」复从坐起各各悲泣,号声大恸,地转海波、三千倒覆、二十八宿日月不现。是时大众还摄神力佥然而敬,受持读诵解说义句,十劫不灭无穷无尽。各各欢喜奉行,作礼而退。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