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

(名数)自利与利他也。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乃兼利他。无量寿经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赞阿弥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圆满。..

二序

(名数)诸经之首,有通序别序,如是我闻等之六成就,通诸经有之,曰通序,本经特殊之缘起曰别序。

二往

(名数)又名再往。谓再诠义也。止观七曰:一往然,二往不然。

二见

(名数)一、财悭,吝惜财物,见诸穷困不肯惠施者。二、法悭,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者。见地持经三。【又】一、有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二、无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

二空

(名数)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

二空观

(术语)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三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

二受

(名数)一、身受,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也。二、心受,意识之忧喜舍也。

二受业

(名数)一由色界中间定以上乃至有顶天之善曰无寻业(二禅已上亦无伺),此唯感心受而不感身受,身受必与寻伺俱生,故无寻之业,不感身受也。又,一切之恶业,唯招身受之苦,苦在五识,故招身受..

二法

(名数)凡明法门约于增数,以欲遍摄之也。一一数中虽至无量而诰摄行要无过于二法,即如行人。若能总识十重之二法,始终无阙,则方可论道。以所谓十重之二法,摄尽一切诸法也。一真修,二教行,..

二法执

(名数)一、俱生法执,无始时来熏习成性,常于一切法,妄生执著者。此妄执非由心分别而起,乃与自身俱生,故曰俱生。二、分别法执,为邪教及邪师所诱导,故分别计度而固执诸法之实有,是为分别..

二宗

(名数)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如深密..

性相二宗十异

(名数)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

二宗

(名数)即空宗与性宗。此于相宗之外,又于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三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

二美

(名数)定慧之二庄严也。吽字义曰:二美具足,四辩澄湛。

二和

(名数)一、理和,二乘之圣者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种:一、戒和,谓同修也。二、见和,谓同解也。三、身和,谓同住也。四、利和,谓同均也。五、口..

二柱

(名数)续多论曰: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谓坐禅学问。

二明

(名数)五明中之二:一、内明,佛所说大小乘之教法也。二、因明,古仙所说宗因喻三支之论理法也。

二乳

(譬喻)牛驴之二乳也。【又】新旧医之二乳也。

二始

(名数)佛于寂灭道场说华严经,为大乘之始。于鹿园说阿含经,为小乘之始。谓之二始。

二果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恶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强,往昔修恶,故今生恶心强。二、报果,依..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