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

(印相)一、无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则上不见可求之佛,下不见众生之可度,沈空多时,名曰无相三昧印,二、有相三昧印,此时诸佛以七法动起之,以如幻三昧为种种利益众生之事,名为有相三昧..

二衣

(名数)一、制衣,如僧众之三衣,尼众之五衣,如来制使必受持者。二、听衣,如长衣,百一资具,如来特应于机缘而听蓄之者。制衣不受持之则得罪,听衣不畜之则无罪也。..

二色身

(名数)如来之二种色身,如实色身(报身),化色身(应身)是也。

二吉罗

(名数)突吉罗罪分二种:一为恶作,非如法之动作也。二为恶说,非如法之言语也。

二我

(名数)一人我,二法我。

二我见

(名数)一、人我见,一切凡夫,不了人身为五蕴假和合,固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也。二、法我见,一切凡夫,不了诸法之空性,固执法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起信论下末曰: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

二我执

(名数)一、俱生我执,为先天随生具有之我执。二、分别我执,为后天的我执,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

二佛中间

(杂语)释迦与弥勒之中间,即释迦既入灭。弥勒尚未出世也。

二佛并坐

(术语)法华会座,迹门三周说法已后,涌出于灵山空中之多宝塔中二佛也。初宝塔涌出在空中,依大众之请释迦佛开其塔门,多宝佛全身舍利结跏趺座,结法界定印,其时多宝佛在宝塔中分半座使释迦佛..

二身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生化二身

(名数)一、生身,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也。二、化身,佛以神通力变化鬼畜等之身也。此就小乘而说。若配大乘之四身而言,则生身为应身,化身即化身也。..

生法二身

(名数)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三中之法报二身为法身,应身为生..

真应二身

(名数)即生法二身,名异义同也。大乘义章十九曰:自德名真,随化所现,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世间身。

实相为物二身

(术语)昙鸾所立。一实相身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又佛之光明也。二为物身,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又佛之名号也。往生论注下曰: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为物身。六..

真化二身

(名数)一、真身,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二、化身,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二妙

(名数)妙为法华经题之妙,故有二义:一、相待妙,藏通别圆之四教,相对而判粗妙也。尔前所说诸经藏通别之三教为粗法,法华经所说之圆教为妙法,如斯就教体之上彼此相待,以今经名为妙,是曰相..

二求

(名数)众生所有二种之欲求也。即得求与命求。得求者,求得诸乐也。命求者,欲得长乐而求长命也。

二忍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

二戒

名数)二种之戒也。各随其所出而异其名目,如性戒、遮戒、(孔目章)、道共戒、定共戒(毗婆沙论)、威仪戒、从戒戒(涅槃经)、随相戒、离相戒(华严经疏)、止持戒、作持戒(华严经疏)、性重..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