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子

指不明事理之人。金刚三昧经中载有迷子之譬喻,谓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利用,彷徨困苦,无以为生,喻凡夫本具佛性而不自知,致流转三界,受无量苦。 p4330 ..

迷心

颠倒事理之妄心。为大日经住心品所举六十种妄心之一。大日经卷一(大一八·三上):“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大乘入道次第(大四五·四六○上):“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对治之法..

迷生

指执迷之众生。众生迷而不觉,故流转三界,永无止期。 p4330

迷企罗大将

迷企罗,梵名 Mihira。又称弥佉罗大将、迷佉罗大将。为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其形像诸说不一,依净琉璃净土标所载,第三迷企罗阿揭拏方护法大将,其色带炎,上有青烟,由龙所驾。大将手中执鉾,上..

迷妄

闇于事理者,称作迷;虚而无实者,称作妄。众生迷妄,故具众苦。[唐译华严经卷四、仁王经合疏卷中] p4330

迷伽室利

梵名Megha?ri 之音译。意译作德云、功德云、吉祥云。为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五十三善知识之一。住于南方胜乐国(梵Rāmāvarānta),善财童子次第参访至此国时,得以听闻“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

迷没

因迷情而没于非理之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参阅“迷情”4332) p4331

迷乳

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举之譬喻。谓盲人不知乳色,虽以若贝、若粖、若雪、若鹄四物而喻,终不能令识乳之真色;外道亦如盲人,终不能识常乐我净之理。[摩诃止观卷五] p4331 ..

迷事

“迷理”之对称。又称迷事惑。指修惑。即迷于五尘等事相之烦恼。[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一上](参阅“见惑”2997、“修惑”4047) p4331 ..

迷信

佛教是以转迷开悟为目的之正觉的宗教,以如实知见一切法,远离一切虚伪,达正等正觉为理想。由此,皆系排除不合理,本无容许迷信介入之余地,即如密教之祈祷,亦是以行者之三密与本尊之三密互相..

迷津

迷妄之渡头;即指三界六道众生之境界。如大唐西域记序(大五一·八六七下):“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明神宗续入藏经序亦言:“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p4331 ..

迷界

又作迷境。不知事物之真实,执着谬误之境地;即指有情众生轮回转生的三界六道之世界。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p4331 ..

迷倒

迷惑而颠倒事理之谓。八十华严经卷四十九(大一○·二六一中):“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 p4331

迷悟

为惑业所缠缚,称作迷;解脱惑业,了知真理,称作悟。佛教旨在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由凡夫至佛果。迷则轮回转生,悟则解脱涅槃。迷与悟实为一体两面,非异非一。如途中见绳,误以为蛇,此即迷;后..

迷悟一如

又作迷悟一途、迷悟不二。迷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故迷为空,悟亦空。空体同一,称为一如,此为空宗之义;又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体,称为一如,此为性宗之义。 p4332 ..

迷悟因果

谓迷与悟各自有其因果。就四谛法而言,迷妄之因为集谛,其果则为苦谛;证悟之因为道谛,其果则为灭谛。 p4332

迷执

迷惑执着之谓。即迷于诸法之真理而颠倒事理。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九(大二七·七一八中):“此是外道师句,彼于此中有迷执故。” p4332 ..

迷情

(一)指迷惑之心。与迷心同。凡夫不知万有之实相,而执着客观界之事物,因此妄念不绝,故凡夫之心称为迷情。 (二)指迷惑之众生(有情)。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

迷理

“迷事”之对称。又称迷理惑。指见惑。即迷于四谛等真理之烦恼。(参阅“见惑”2997、“修惑”4047) p4332

迷途

迷之境界。指众生轮回转生的三界六道之世界。三界,即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菩提心论](参阅“三界”584、“六道”1298) p4332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