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亲

即指父母。据法苑珠林卷五十载,即:(一)父亲,指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长成,教诫抚育,其恩无穷。(二)母亲,指资生之始,自怀抱以至乳哺,鞠育护持,劬劳甚至,其恩无穷。 p244 ..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ārtha-satya,巴利语 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saj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

二谛章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摄法、同异等七科。日本元禄十年(1697)仙台龙宝寺之实养,开一名刹之宝藏,..

二谛观

乃天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以空观成就,不但成就空谛,且以俗谛历然显现,故称为二谛观。 p249

二应身

乃指天台宗所谓劣应身与胜应身之二应身而言。(一)劣应身,乃对十地以前之凡夫与二乘所应化示现之佛身。(二)胜应身,指对十地以上之菩萨所示现之报身。 p249 ..

二檀

乃指世间檀与出世间檀之二种布施。檀,即布施。(一)世间檀,指凡夫之布施及圣者以烦恼心(有漏)所行之布施。(二)出世间檀,乃指圣者以无烦恼心(无漏)所行之布施。[大智度论卷十一] p249 ..

二禅

梵语dvitīya-dhyā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之自性支;内等净谓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于三..

二禅天

又称二静虑。指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为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禅天之人,虽离寻伺之初动,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

二翼

譬喻二事互相资助,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如止观、真俗、福智等。止,即止息诸想;观,即观照对象,修此二事,成办道法。真,为胜义谛;俗,为世俗谛,即于世间、出世间审实不虚之实义。 p250 ..

二断

(一)自性断与缘缚断。此系就断惑之性质而分。(一)自性断,如诸烦恼之本身,其性质染污者,若令自体不再生起,则能自然断除,称自性断。系以无漏智断其自体,证择灭而不再起烦恼。(二)缘缚断,又..

二归戒

谓佛成道之初,仅具三宝中之佛、法二宝时,所行归依佛、归依法二归之戒行。[释氏要览卷上](参阅“三归依”688) p250

二藏

即分类如来一代圣教为二种法藏。乃指诠释声闻与缘觉二乘道之声闻藏,及诠释菩萨道之菩萨藏。前者系狭浅而较劣之小乘教;后者则为深广而圆满之大乘教。慧远、吉藏即准此而立教判,大别佛教为二。..

二转妙果

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转得二种胜妙之果。又作二转依果、二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五一上):“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

二识

乃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法门,即指阿赖耶识与分别事识。(一)阿赖耶识,梵语ālaya-vijāna,译作“无没识”。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为阿赖耶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而不没失,且常了别自识所现之境(即..

二证

(一)事证与理证。于三学中,修戒、持戒者,称为事证。修定、慧二学者,称为理证。[南山戒本疏卷一上] (二)理证与教证。此二证乃判定某一种学说是否为佛法之标准。[摄大乘论释卷一] p251 ..

二边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p251 ..

二难化

指欲天难化与色天难化。前者执著于上妙之五欲,故难教化;后者执著于世间禅定之乐,故难教化。 p251

二类各生

乃净土宗之一义。以往生弥陀之净土者,不只限于念佛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称为二类各生。盖弥陀之本愿,其第十八愿虽誓济但修念佛者,然第十九、二十等愿,于诸修行者,亦..

二类种子

即本有种子与新薰种子。(一)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称为本有种子。(二)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

二严

乃指二种庄严。(一)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即:(一)智慧庄严,磨炼智慧以庄严其身。(二)福德庄严,积集福德以庄严其身。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十七(大一二·五..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