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劝请

菩萨向佛陀所作之二种劝说请求。据大智度论卷七载,二种劝请即:(一)劝请转法轮,指佛陀初成道时,菩萨劝请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二)劝请住世,指佛陀欲舍寿命而入涅槃时,菩萨劝请世尊..

二种忏悔

谓理忏与事忏。(一)理忏者,观诸法实相万法皆空之理,以罪恶乃妄心所造,而妄心无体,罪恶是空,因以灭除众罪。(二)事忏者,以礼佛诵经等事相上之作法发露忏悔罪过。又理忏乃忏烦恼道,事忏忏苦..

二种阐提

二种一阐提之略。即舍善根阐提与方便阐提。(一)舍善根阐提,谓起大邪见,断绝一切善根之极恶不成佛者。(二)方便阐提,乃菩萨为化度众生,以方便假为阐提。即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

二种灌顶

即传教灌顶与结缘灌顶。为密教之法。(一)对如法修行之人,传授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仪式,称为传教灌顶,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不授秘法,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世人于灌顶坛,使其投..

二种护持事

诸佛菩萨护持之二种事。据地藏十轮经卷五载,二种护持事即:(一)护持佛种,佛种,指佛之种性。谓诸佛菩萨以大悲之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二)护持正法..

二种显示

指言显示、使修行显示。显,即显露;示,即晓示。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然以相变体殊,情生智隔,不能显发,故谈华严大经,令其知心合体,智显情亡,故有二种显示。即..

二种观

观,谓定心运想。指死尸臭烂不净观、闻法忆想分别观。为修行者息止贪着心之法。据禅要呵欲经载:(一)死尸臭烂不净观,指修行之人,于闲静处运心观想死尸臭烂不净之相,心生厌恶,而知己身之不净..

二种观法

即唯心识观与真如实观。(一)观身、口、意三业之所作,及一切差别之长短、善恶等外境,悉是唯心所作,不在心外,称为唯心识观。(二)思惟无生无灭之心性,离分别之想念,入诸三昧,观其如实之理,..

二语

意为“两舌”,乃指前后矛盾之语,或作诽谤之语。[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参阅“两舌”3070)p241

二障

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瞋、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瞋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

二际

际者际畔。指涅槃际与生死际。小乘认为此二者有别,大乘则言生死即涅槃,二者无异。又指相互对立之两个极端,例如有与无,生死与涅槃。[中论之僧睿序] p242 ..

二领

乃指探领与齐领之二种领解。法华经信解品载四大声闻陈述自己之领解,此等领解分为二类,即:(一)探领,其领解如来未出世前,在法身地照声闻之机与大悲状者,称为探领。亦即探佛意之底蕴而有所领..

二悭

指财悭与法悭。悭者,吝之义。据地持经卷四载,吝惜财物,无怜悯心,见贫穷困苦,而不能惠施,称为财悭;悭惜佛法,心怀妒嫉,唯恐他人优胜于己,不肯教导于人,称为法悭。 p219 ..

二德

(一)智德与断德。(一)众生所具之了因,至于佛性果,称为智德,乃照了一切事理者。(二)众生所具之缘因,至于佛性果,称为断德,乃断尽一切妄惑者。前者为菩提,后者为涅槃。[观音玄义卷上] (二..

二缘

指内、外二缘。据楞伽经卷二载,二缘即:(一)众生所依之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称为外缘。(二)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入(即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法,称为内缘。 p242 ..

二请

言请与念请。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二请即:(一)言请,谓以言说而请问。即华严第一会三昧品中,普贤菩萨以言重请下之三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二)念请,谓不假言说,唯以念想..

二轮

(一)乃指食轮与法轮。食轮谓斋食,法轮谓说法。大会必有说法,说法即转法轮,又必行斋食,称为食轮。此二者必相属而转,犹如车之两轮,故称二轮。(二)佛书中亦有以车之二轮比喻定、慧。 p243 ..

二余

乃指生身之苦与烦恼之残余而言。若再加业之残余,则为三余。往生极乐世界之人,皆已灭此二余。无量寿经卷下(一二·二七四上):“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p249 ..

二学

(一)读诵与禅思。前者即指读诵佛经及祖师语录等。后者即指坐禅修行等。[释氏要览卷中] (二)定学与慧学。(参阅“戒定慧”2908 ) p243 ..

二缚

(一)相应缚与所缘缚。(一)相应缚,见惑、修惑束缚一聚相应之心、心所法,使其不得随意缘所缘之境。如欲界苦谛下之十随眠(五见、贪、瞋、慢、疑、无明),一一能束缚相应俱起之心、心所法。(二)..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