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见

人我、法我称为二我;此二种妄见,则称二我见。(一)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即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称为人我见。(二)二乘之人,不了悟诸法之空性,计一切法各有体..

二我执

谓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一)谓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称为俱生我执。(二)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即依自己之分别力而生者,称为分别我执。(参阅“..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

二受

指身受与心受。受者,谓领纳所触境之心所法。(一)身受乃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三受。(二)心受为领纳于心而起分别之受,即意识之忧、喜二受。[俱舍论卷二、卷九] p200 ..

二足

(一)人有两足,故谓人为二足。 (二)福与智。六度之中,般若称为“智足”;施、戒、忍、进、禅等五度,称为“福足”。佛陀圆满福、智二足,为人中之尊,故敬称为两足尊。 p198 ..

二足尊

佛陀之尊号。谓于人中之最尊最贵者。又二足譬福、智二者,以佛圆满福、智之二足,故称二足尊。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

二身

(一)指二种佛身。有多种分法:(一)谓生身与化身。生身即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化身为佛显神通力,变化鬼、畜等之身。 (二)生身与法身。小乘之说,以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

二事非行

律宗以樗蒲、围棋与种种歌舞伎乐,为不应有之行为。 p200

十念

(一)指念佛等十种念。又作十随念。增一阿含经卷一载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动)、念安般(数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二)称名之十念。无量寿经卷..

二受业

乃指心受业与身受业。(一)心受业者,惟以招感第六识相应之受为异熟果之业,即指中间天以上至有顶天之善业。此等之处无寻伺,故无前五识相应之受,惟感心受。(二)身受业者,招感前五识相应之受为..

二和

谓僧伽之理、事二和。(一)理和,即二乘之圣者,同破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二)事和,即同一界内之僧,身、口、意三业无乖违。此有六种,称为六和合,即:(1)戒和,谓同修。(2)见和,谓同解。..

二始

指小乘与大乘之始,为天台宗之说法。(一)佛陀在鹿野苑说阿含经,此乃小乘教之始。(二)佛陀在寂灭道场说华严经,此则为大乘教之始。 p200 ..

二宗释题

天台、贤首二宗释经题,有通别、能所之异。(一)天台宗以通别二义释经题,如“妙法莲华经”,上四字为别,特为此经之专名,故云“别”。而“经”之一字则为“通”,一切诸经皆云“经”故。此谓天..

二往

即再次往诠义理。又作再往。摩诃止观卷七上(大四六·八七下):“一往然,二往不然。” p201

二往生

净土宗自往生弥陀净土之行体相状,二分为如下四种:(一)念佛往生与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谓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而往生极乐净土。或一心称念弥陀名号,或以定善..

二性

(一)种性与别性。(一)通于一切法,本性空寂者,称为种性,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之法。(二)对于诸法各有其性者,称为别性,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二)有性与无性。(..

二果

(一)习气果与报果。相当于等流果、异熟果。(一)由宿世所习善恶之气分,而感于今世之果报,称为习气果,又作所依果。如往昔修善极强,今世善心则重;往昔作恶重,今世则恶心强。(二)由宿世善恶之..

二果二义

二果即斯陀含,译为一往来,有二义,即:(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证第三果,称为一往天上。(二)一往人间,谓第一..

二河白道

一种信仰之譬喻。乃净土宗大德善导于观经疏中所说,谓道心之艰危。以水、火二河喻众生之贪、瞋,以中间之白道喻清净愿往生之心。道心之危,如人行狭道中,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依此说..

二法

(一)指十对之二法摄尽一切诸法。此十对为:真俗、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二] (二)分诸法为二种。或分为色、心,或分为染、净,有为、..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