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妄语报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载,即:(一)多被诽谤,指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得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二)为人所诳,指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得今生为人之..

二种如如

指如如智、如如境。据佛性论卷二载:(一)如如智,指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既不为无明所覆,亦不为烦恼所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称如如智。(二)如如境,指真如妙境,常住一相,..

二种如来

指出缠如来与在缠如来。(一)出缠如来,系一切诸佛在出障圆明位之称。(二)在缠如来,则是在一切有情缠垢中之称。此二如来为一般修行者所供养。[秘藏记钞卷一] p224 ..

二种字

即根本字与增加字。字者,梵有二音,一言阿刹罗,是为根本字;一言哩比鞞,为增加字。[大日经疏卷十七] p224

二种存济

指有罪存济、无罪存济。存,存活;济,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据阿毗达磨论卷二载:(一)有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称为有罪存济..

二种有

实物有与施设有。据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六载:(一)实物有,指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称实物有。(二)施设有,施设为安立、建立、发起之义。指世间之人,各..

二种死

即命尽死与外缘死二者。(一)命尽死,谓全其天命而死者。又分为三,即命尽非是福尽、福尽非是命尽、福命俱尽等。(二)外缘死,非顺天命,自杀或被杀害之横死者。亦有三,即非分自害死、横为他死、..

二种自在

指观境自在、作用自在。据华严经疏卷六载:(一)观境自在,指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作用自在,指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

二种色

(一)内色与外色。据宗镜录卷五十八载:(一)内色,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属内身,故亦称为内色。(二)外色,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种色身

谓诸佛如来之实色身、化色身二者,亦即报身与应身。(一)实色身,乃诸佛如来因中修无量之德,至于果感无量之相好庄严。(二)化色身,为诸佛如来由大悲愿力,为众生变化之种种身形。[佛地经论卷七..

二种佛土

谓真土、应土等二种佛所住之国土。(一)真土,亦称真佛土,为真佛之住处。(二)应土,又称方便化身土,为应身佛之住处。[大乘义章卷十九、教行信证卷五十六] p225 ..

二种佛境

即证境与化境。前者谓诸佛所证之境界,如真如法性之理;后者谓诸佛所化之境界,如十方国土者。 p225

二种利行

指自利行、利他行二种。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他二利:(一)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行。(二)四摄、四无量等,为利他行。[成唯识论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 p225 ..

二种序

经典之序,有通序、别序二种。(一)如是我闻等六成就,诸经通有,故称通序,又作证信序。(二)说本经特殊之缘起者,称为别序,又作发起序。[胜鬘宝窟卷上本] p225 ..

二种忍辱

即众生忍辱与非众生忍辱二者。前者乃忍受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后者为忍受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大智度论卷十四] p225

二种戒

(一)止持戒与作持戒。(一)制止身口之恶,不杀不盗之戒法,称为止持戒。(二)积极奉行作善者,称为作持戒。[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 (二)在家戒与出家戒。(一)如优婆塞、优婆夷等信持之五..

二种见

即想见与正受见。(一)修观察行,尚存觉知之所见,称之想见,亦称思惟见。(二)以犹有觉知故,虽见净境,多不明了。灭尽觉知,息念静虑之所见,称之正受见。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而心境合一..

二种身土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据佛地经论卷一载,二种身土即:(一)自受用身土,指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称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称实..

二种身行施

指生身行施、法身行施。据大智度论卷十二载,菩萨以二种身行布施,即:(一)生身行施,指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此称生身行施。(二)法身行施,指菩萨既舍生..

二种邪见

即破世间乐邪见与破涅槃道邪见。(一)乃无视因果之理,离善为恶之邪见。以言无罪无福,无如来等贤圣,起此邪见,则堕于苦趣,不得世间之乐,故称破世间乐邪见。(二)为贪著于我之邪见。虽修善而得..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