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

(一)止善与行善。(一)止善,乃避作恶,远离犯罪之善。(二)行善,为修善根,积极行业之善。[菩萨戒经义疏卷上、法界次第初门卷上] (二)定善与散善。(一)息虑凝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称为定善..

二善三福

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善根。二善者,定善、散善。三福乃世福、戒福、行福。(参阅“二善”213、“三福”647) p214

二量

因明用语。即现量、比量。色等诸法,以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称为现量;如以眼识见色、以耳识闻声等,乃八识中前五识之用。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法,量知未知之法,称为比量;..

二圆

乃天台宗指法华以前,华严、方等、般若三时所说之圆教教理,以及在法华经(开三显一)时所说之圆教教理而言。 p217

二愚

乃指十地菩萨所起之两种迷惑。即:(一)执着我法之迷惑,即主客本来皆空无自性,视其为实体而起执着之迷惑。(二)执着恶趣、杂染之迷惑。执着恶道、杂染,徒秽自心,而招苦果。林间录卷下(卍续一..

二爱

谓欲爱与法爱。(一)凡夫爱念妻子,贪染五欲,故称欲爱。(二)菩萨喜乐正法,欲使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故称法爱。[大智度论卷七十二] p217 ..

二业

(一)据俱舍论卷十七载,有两种二业,即:(一)引业与满业。六趣各有总、别之二报,如人趣中,所有人皆同属人趣之果报,此为总报;其中复有智愚、美丑等差异,称为别报。引发总报之业因,称为引业..

二灭

即择灭与非择灭二种无为法。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称为择灭,亦即涅槃。不依择力而得灭者,能妨碍缺自生缘之法,令其毕竟不生,称为非择灭。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俱舍论..

二烦恼

二种之烦恼。(一)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一)根本烦恼,即无明惑。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故称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即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

二经体

谓经典中之文、义二者。经者,自一面观之,但为显义之文字;自他面观之,则为由文而显之义理,故称文与义为二种经体。 p218

二罪

指受佛戒者所犯之罪,分为二类:(一)性罪,指杀、盗、淫、妄四重戒。因其自性为恶,故不待佛制,犯之即获罪报。(二)遮罪,指酒戒等。因其自性非恶,佛为保护余戒,故遮止之。若是犯此遮罪,则得..

二解脱

乃指二种解脱。解除业绳系缚而得自在,称为解脱。此有多说: (一)有为解脱与无为解脱。(一)有为解脱,为阿罗汉无漏之真智。(二)无为解脱,为一切烦恼除灭,亦即涅槃。[俱舍论卷二十五] (二)性..

二诠

乃指表示事物意义之两种方法,即:(一)遮诠,即用否定方式来显示某一意义者。(二)表诠,即以肯定方式表示者。(参阅“遮诠表诠”6191) p218 ..

二道

(一)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一)无间道者,谓正断惑之智慧。其智不为惑所间隔,故称无间,旧译为无碍道。(二)解脱道者,谓正证理之智慧。其智离惑之系缚,自在证理,故称解脱。凡断..

二顿

华严宗分顿教为渐顿与顿顿二种,分圆教为渐圆与顿圆二种;而以华严经为顿顿与顿圆之教法,法华经为渐顿与渐圆之教法。 p219

二鼠啮藤

比喻人命无常。二鼠喻昼夜(时间),藤喻生命。昼夜相继,岁月迁流,人命转瞬届终,犹如黑白二鼠之争相啮藤。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四一下):“缘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鼠(..

二寿行

即留多寿行与舍多寿行。(一)留多寿行,乃阿罗汉为饶益众生、久住教法而舍福延寿之法。阿罗汉或于僧众、或于他人,布施诸衣、钵等物,施毕发愿,即入第四禅定,心念口言:凡我能感富果报之业,愿..

二漏

即有漏与无漏。漏者,烦恼之意。(一)有烦恼之法,或为增长烦恼缘之法,称为有漏。(二)离烦恼之清净法,或不为增长他烦恼缘之法,称为无漏。 p220 ..

二福

即梵福与圣福。前者乃大梵天王之福德,后者为三乘圣果之福德。[法华文句卷十] p220

二福田

(一)学人田与无学人田。(一)学人田,乃小乘见道以后,修学圣道之圣者。此依圣位之差别而有十八种人,称为十八有学。(二)无学人田,乃得极果,更无可修学之圣者。依根性之差别而有九种人,称为九..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