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六理

谓法相宗用以证明第七末那识存在之二种教证与六项理论。二教者,即引代表大乘经之入楞伽经及大小乘共许之解脱经加以证明。六理者,即举(一)不共无明故,(二)六二缘故,(三)意名故,(四)定差别故..

二教论

(一)全一卷。北周道安撰。论述儒佛二教之大旨并比较其优劣之作,凡十二篇。全篇由问答体而成。后周天和四年(569),武帝敕令百官论释、道、儒三教之优劣,五年甄鸾奉进笑道论三卷,群臣论之,..

二现

佛之尊特身相好,有须现、不须现二种。(一)须现者,乃为中道之智眼未开者示现丈六之应身,广大无边之身相。于天台判教中,须现为别教之机,故华严以兼别教之故,称为须现之尊特。(二)不须现者,..

二众

(一)道众与俗众。(一)道众,乃出家修道业,受具足戒、十戒者。(二)俗众,为在家归依三宝,受五戒、八戒者。[法华玄义释签卷一] (二)比丘与比丘尼。 (三)指优婆塞与优婆夷。 p213 ..

二处三会

指法华经之说会。二处即灵山、虚空。三会者,即:(一)自初至宝塔品之半,在灵山说,故称为灵山会。(二)自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神力品之终,坐于虚空之多宝塔中,佛又以神力使大众亦在虚空,故称..

二贫

谓财贫与法贫。(一)缺乏资生之财物,称为财贫。(二)邪见不能信正法,称为法贫。大智度论卷九十八(大二五.七四一下):“贫有二种,一者财贫,二者功德法贫。功德法贫,最大可耻。” p213 ..

二部五部

佛教最初分裂之根本二部,即上座、大众二部。佛灭百年,优婆鞠多之时,复分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等五部。[三论玄义、印度之佛教第四章、第六章(印顺)] p213 ..

二部戒本

即指比丘与比丘尼之戒本。乃明示二者戒律之本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戒正仪篇] p213

二鸟

乃指迦邻提或鸳鸯一类之雌雄二鸟。以其同游而不相离,故以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南本涅槃经鸟喻品(大一二·六五五中):“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

二尊教

指弥陀与释迦二尊之教。净土宗称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摄有二尊之教义。善导对此曾有说明,以其鉴于自来慧远、智顗、吉藏等师,皆以一尊教释观经,故特显二尊教之深义,以楷定古今。观无量寿佛经..

二惑

(一)见惑与修惑。(一)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称为见惑,如我见、边见等,是为见道所断之惑。(二)修惑,又作思惑,乃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如贪、瞋、痴等,为修道所断之惑。[天台..

二恶

乃指见思烦恼与无明烦恼之二恶,又指已作之恶与未作之恶而言。 p215

二智

指二种出世圣者之智慧。有下列六种:(一)尽智与无生智。(一)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之无漏智慧。(二)无生智,为知其智不退之智慧。[俱舍论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二] (二)根本智..

二无心定

指十四不相应行中之无想定、灭尽定而言,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梵语asajji-samāpatti。谓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之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梵语nirod..

二无我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一)人无我,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二)法无我,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

二无知

乃小乘有部所立之染污无知与不染污无知。(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天台家所谓之见思二惑。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称无知。此..

二无记

谓二种非善非恶之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其体性羸弱,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称有覆;以其非感苦果之恶..

二无常

即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无常者,变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称为念念无常,又作刹那无常。(二)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称为相续无常,又..

二等

断等与得等。据宗镜录卷十四载:(一)断等,指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系就如来望众生界,一切诸法皆悉清净,故称断等。(二)得等,指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

二答

乃指两种回答之方式。即用言语回答之言答,及以种种相表示之示相答。 p216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