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

凡种与圣种。据法华安乐行义载:(一)凡种,指凡夫之人,不能觉了,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故称凡种。(二)圣种,指人由善知识之助,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

二种人咒术不能加

据摩登伽经载,摩登伽女心染著于阿难,请母以咒术致之,其母告之,世间有二种人,为咒术所不能加者,即:(一)断欲之人,指人断欲,必自持戒,正念坚定,立行端方,为神所呵护,妖邪莫能挠害,故..

二种三观

即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前者亦称别相三观,乃别教之观法;后者亦称不次第三观,为圆教之观法。[摩诃止观卷三、卷五、维摩经略疏卷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卷五](参阅“三观”706) p221 ..

二种大乘

即有相大乘与无相大乘。为南北朝时北地某禅师所立之教判。(一)有相大乘,如华严经、璎珞经、大品经等,说修行之阶段与其功德、行相。(二)无相大乘,如楞伽经、思益经等,无真法之诠释,而以一切..

二种子

全称二种种子。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木之种子,故称种子。瑜祇经疏卷二(大六一·四九五上):“佛部以 (阿)为种子,成率都婆;莲花部以 (啰)为种子,成八叶莲花(中略)若秘..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即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有二种禅相,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载,即:(一)辨邪伪禅发相,指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此等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

二种心

指安隐(稳)心与快乐心。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即:(一)安隐心,谓众生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菩萨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处,而置之于善处,令彼心..

二种心相

谓心之内外二相。(一)心内相者,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之相。 p222

二种比丘

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三藏法数卷七分比丘为二:(一)多闻比丘,乐诵经典,旁搜广记,却不并行修行者,称为多闻比丘。(二)寡浅比丘,经教少通,却能专心修行者,称为寡浅比丘。 p222..

二种出家

出家之类别有二,即:(一)身出家,仅形体出离在家之生活。(二)心出家,虽处居家,而心于诸境不生耽染,如大乘之菩萨居士,维摩、贤护即是。景德传灯录卷一优波鞠多章(大五一·二○七中):“尊..

二种加持

谓五相成身后之“一切如来加持”与“四佛加持”二种。后者不举大日(大日如来),系以四佛之总德即为大日,故举四佛以摄大日之意。 p222 ..

二种布施

(一)财施与法施。(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称为财施。(二)说法使人闻受,则称法施。财施有尽,法施无穷。前者但得世间之果,终将还失;后者则得涅槃,必不退转。[大般若经卷五..

二种本尊

本尊者,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者。大日经本尊三昧品,以本尊之字、印、形三者,各立为二。(一)字之二种:(1)观字义,阿字是菩提心,故即向阿字观自性清净之菩提心。(2)唱阿之声,唱之如铃铎..

二种本觉

大乘起信论立随染、性净二义以明本觉之相。(一)随染本觉,乃依妄染之污秽,显示本觉之体相。分智净相、不思议业相二种:(1)本觉之智净相,即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乃依真如内熏之力与如来教法外缘..

二种生灭

即粗生灭与细生灭。此依生灭相之粗显、微细而名。六染心中,前三种之相应染为粗生灭,后三种之不相应染为细生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参阅“六染心”1278) p223 ..

二种白法

谓惭与愧二者。以能光洁一切诸行,故称白法。(参阅“白法”2088) p223

二种立题

对于诸经之题目,有佛自立者,亦有经家所立者,称为二种立题。(一)佛自立者,如金刚经(大八·七五○上)谓:“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二)经家所立者,即佛灭后结集时所..

二种光明

(一)色光与心光。前者乃佛身所放之光,由眼可见;后者为佛智所发之光,以能破无明昏闇,故又称智慧光。[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六要钞卷三末] (二)常光与现起光。前者乃常备于佛身,凡圣共睹之光..

二种因果

分四谛为二种之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前者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后者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p223

二种妄见

指别业妄见、同分妄见,乃众生个别或共同所起之两种妄见。据楞严经卷二载:(一)别业妄见,指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如得眼疾..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