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禅

乃纯一无杂之最上乘禅。亦即顿悟禅。禅宗正脉卷二(卍续一四六·二七下):“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诸方学五味禅去。’师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曰:‘如何是一味..

一味蕴

梵语eka-rasa-skandha。指无始以来,一味延续之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之主体。此系小乘经量部所立,彼等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辗转和合,转成一味,故称..

一宗

(一)一宗旨之意。盖诸大乘经所说虽各有不同,然皆同归于一理,以一宗旨为依归。 (二)指一门、一族。禅苑清规卷七有(卍续一一一·四五七上)“直岁部领举龛,准此备柴薪坛前,一宗诸事并皆主之..

一宗构

日本佛教用语。日本江户时代,为惩罚僧侣,而将之逐出其所属之宗门者,即称一宗构。若逐出某宗内所属之一派,则称一派构。 p48

一往再往

指一再地探求义理。一往,即一次往求,仅就文字表面作浅显之解释,而止于浅近之文字相;再往,则进而发挥其深意,故能显言外之幽旨。二谛义卷上(大四五·八七下):“世间法者,有字无义,一往..

一性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卷三十六、新华严经卷五十一、华严五教章卷二]..

一念一时遍至佛会利益群生庄严

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之一。此乃天亲净土论中所立,系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庄严成就之一。净土论(大二六·二三一上):“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意即菩萨之应化身,..

一念三千

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之最短时刻;三千表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之总和。一念三千即谓,于凡夫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盖天台宗思想,不论三性之有漏无漏..

一念不生

指不起任何心念之境界。此超越念虑之境界即为佛境。华严经疏卷二(大三五·五一二中):“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又释氏稽古略卷三(大四九·八三三中)..

一念不生全体现

谓一念不生时,则大道之全体自然显现。众生本具佛性,但以妄想、沉迷故,不能显现本有佛性;如妄心不生,则本有面目自然得现。从容录第七十六则(大四八·二七五中):“遇贱则贵,贵则贱;得珠..

一念相应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大乘起信论(大三二·..

一念相应慧

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三(大六·一○三五中):“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

一念净信

指一念之清净信心。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中):“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意即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与自身中本有之佛性清净无有染污,信诸佛之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

一念发起

由发菩提心而生起归依佛、法、僧之一念,以趋向菩提。 p51

一念业成

指行者之信心与佛智之一念相应冥会时,即能往生弥陀净土。此乃日僧幸西所立之一念义。(参阅“一念义多念义”51) p51

一念灭罪

乃“多念灭罪”之对称。谓由信心之一念,或由一声至诚之称名,即能消灭烦恼罪障。 p51

一念万年

指一念即万年,万年即一念。乃表示舍离长短等相对概念之绝对语句。义同“一即一切”。谓在一念心中收摄万年之岁月而无遗。古谚云:“十世古今,当处一念”即是此意。又信心铭(大四八·三七七上..

一念随喜

谓听闻佛法之时,生起信仰、欢喜之一念。或谓一心尊仰佛陀而皈依之。[法华经法师品] p51

一性五性异

乃法性宗、法相宗二宗宗义差异之一。法相宗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而以一性皆成(一切众生皆具正因佛性,皆能成佛)为方便;法性宗则以前者为方便,后者为了义。[华严经疏卷二]..

一放一收

禅林中,师家接化弟子时,为适应其根机所运用自在、善巧之方法。与“时放时捉”同义。碧岩录第九十九则(大四八·二二二中):“所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看他一放一收,八面受敌。”意即善为师..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