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离开人间;涅槃,已达超越生死,完全觉悟之境界,乃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佛典中并无“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语,惟一般民间或通俗小说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凑成..

一佛多佛

大乘主张一时有多佛出现。小乘则有二种说法:俱舍论卷十二载,萨婆多师以无边世界中,唯有一佛出世,无二佛同时出世者;余师则以为一三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同时出世,然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亦有佛之..

一佛净土

指一佛所住之清净国土,或指某一佛之净土。但后世则专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净土十疑论(大四七·七八中):“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 p45 ..

一劫

(一)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称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释迦氏谱(大五○·八四下):“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

一即十

一,表示唯一、单一、个体;十,指多数或满数、整体。一即多,乃一多相即之意。此为华严宗所立。若以一为本数,离一则无二乃至十,故此一即二乃至十。二乃至十以一为本数,使得成就,一之外别无..

一即六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中,若有一根返回真性,则其余五根亦皆得解脱。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上):“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中略)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

一坑埋却

禅林用语。乃彻底剥夺学人知见之谓。将一切言语、论断埋于一坑,从此便绝是非之论,不为其惑乱。碧岩录第三十三则(大四八·一七二下):“雪窦复云:‘天下衲僧跳不出(兼身在内,一坑埋却,阇..

一坐食

梵语ekā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又作一食法。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p45 ..

一形

指一人形骸存续之期间。又作一生、一期、一世。安乐集卷上(大四七·一○下):“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 p46 ..

一秃乘

斥责佛法之徒取空而缺法门。乃不具功德之谓。摩诃止观卷七下(大四六·一○○中):“今人祇谓舍恶取空是大乘,此空尚不免六十二见单复之恶,何得动出为乘?设借为乘,祇一秃乘,无法门具度。正..

一肘

肘,梵语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又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弓分为四肘,一肘分为二十四指。但各人指节之广狭不一,肘长..

一角仙人

一角仙,梵名 Eka?rvga。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仙人名,亦为佛本生事迹中之名。又作独角仙人。谓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山中有一仙人,因动淫心,精流澡盘,为一母鹿所饮,鹿遂当下有孕,满月生..

一言

一言者,谓圭峰宗密禅师读圆觉经未终其卷,于一言下豁然开悟,乃知自心即是佛心,定当作佛,故疏序(大三九·五二四中):“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圆觉经略疏] p47 ..

一言驷马

禅宗公案名。有僧问慈明:“如何是本来面目?”慈明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一有语言文字,则去本来面目甚远。又从容录第八十九则(大四八·二八五上):“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

一言声

即梵语文法上,表示名词、代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单数所用之词。(参阅“三言声”555) p47

一身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如华严经所载,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 p47 ..

一杈

杈,谓如钢叉般之树枝。又作树杈、一叉。在五台山秘魔岩潜修之秘魔和尚,平生接引学人,每用一根木杈压在参问者之脖子上,并言(大五一·二八○中):“那个魔魅教汝出家?那个魔魅教汝行脚?道..

一来向

梵语sakrdāgāmi-pratipannaka。又作斯陀含向。乃声闻四向四果之一。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为声闻四果之第二,系已入预流果,既已断灭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须自天上至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圣..

一味

梵语 eka-rasa,或 vimukty-eka-rasatā。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宝性论卷三(大三一·八三五下):“于如来法身无漏界中,一味一义,不相舍离..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