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饮水一回着噎

禅林用语。每次饮水时皆噎在喉咙,丛林中转指事物之变化非自己所能预料。从容录第二则(大四八·二二八下):“廓然无圣,一回饮水,一回着噎。” p56 ..

一只眼

禅林用语。指于佛法上,具有真实正见之慧眼。非凡夫之肉眼。义同顶门眼、正眼、活眼、明眼。碧岩录第八则(大四八·一四八上):“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 p65 ..

一衲

又作一纳。指一袭衲衣。衲衣即僧衣,故一衲又转指一僧。(参阅“衲衣”3952) p58

一假一切假

于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观中,“假”并不仅作“假观”一义解,亦表示即空观、即中观之假,故称一假一切假。(参阅“一心三观”23) p65 ..

一问讯

禅林用语。全称接入一问讯。住持于引见大众时,不各自为礼,而由大众一同行问讯礼,称为一问讯,为禅林礼则之一。[禅林象器笺礼则门] p65 ..

一宿觉

为唐代永嘉禅师求法得悟之故事。一宿,即一夜之意。永嘉玄觉参访六祖慧能,一宿之间,论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而彻底大悟,遂蒙授心印,禅林中传称为一宿觉。[景德传灯录卷五] p65 ..

一彩两赛

禅林用语。(一)指两个骰子之面,同时出现相同数字。丛林中,每用以比喻两者间无优劣之分。 (二)指两次比赛中,获得一次胜利。“彩”表胜利,“赛”指竞技。 p65 ..

一得一失

禅林用语。谓有得(利益)必有失(损失)。即肯定一方时,则相对地否定他方。义同“拈得鼻孔失却口”。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法眼文益章(大五一·三九九下):“因僧斋前上参,师(法眼)以手指帘..

一捷夫

指作事迅速之男子。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大二七·七○一中):“有一捷夫来语之曰:‘汝等今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堕。’” p65 ..

一斩一切斩

乃“一染一切染”之对称。谓切断根本无明之迷,则能断除一切烦恼与妄见。碧岩录第十九则(大四八·一五九上):“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綟丝,一染一切染。” p65 ..

一旋一咒

于绕佛一次(一旋)之间,诵毕一陀罗尼(一咒)。摩诃止观卷二上(大四六·一三中):“供养讫,礼前所请三宝(中略),陈悔罪咎竟,起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 p65 ..

一旋陀罗尼

法华经劝发品所说三陀罗尼中之第一旋陀罗尼。即旋转凡夫执著于诸法有相之心,使达于空理之智力。相当于天台宗“空、假、中”三观中之空观。(参阅“三陀罗尼”577) p66 ..

一条拄杖两人扶

禅林用语。师家所持之一根拄杖,可作二位学人之依凭;引申为佛弟子同证同悟之意。“扶”有支撑、依凭之义。就学人言,无论其人数多寡,凡是佛弟子,均可同证同悟。碧岩录第二十四则(大四八·一..

一杀多生

杀一人而救多人,乃菩萨为利益众生所作之善权方便。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菩萨为..

一理

谓诸法皆同于一理。宇宙一切诸理,无始无终,不增不减,同一平等,故称一理。又理性融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原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乎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

一异

二者相同为一,二者相异为异,不论偏于任何一方皆有所失,佛教遂主张中道,以矫此等偏失,故说“不一不异”。 p70

一异四句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即(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

一眼之龟

以一龟之腹眼巧值浮木孔之难,喻指受身为人、值佛在世、遇闻佛法等稀有难逢之际遇。谓大海有一龟,其腹部具一眼,随波浮游,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因风吹来,遂得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于..

一茎草

形容微细之物。又作一枝草。一茎草与梵刹或丈六金身并举表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意。从容录第四则(大四八·二三○上):“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刹。’帝释将一茎草插于地上,..

一庄严三昧

乃百八三昧之一。三昧,禅定之异称。系观诸法均为一相,而非二相之禅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释摩诃衍品(大二五·四○一中):“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